唐诗名篇在历史上的演进(5)
刘禹锡曾自编文集四十卷,到了宋代仅存三十卷,存诗凡392首。其所亡佚的部分,宋人认为是其中的卷二一至卷三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实际是当初刘禹锡所编四十卷中的前二十卷和后十卷。北宋时宋敏求努力搜集刘禹锡诗文,编为《外集》十卷,所依据的是《彭阳唱和集》《刘白唱和集》《吴蜀集》《汝洛集》等。
杜牧的情况有一点特别,他在临终前把自己的诗作文稿全烧掉了。但是杜牧有一个外甥裴延翰,杜牧以前写的诗作文稿他都保留了下来,于是编成《樊川文集》二十卷,凡诗四卷,文十六卷。不过裴延翰编的材料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文集里面不仅收杜牧的诗,还收了别人给杜牧的诗。后世宋人续有增补,又形成了杜牧诗《外集》一卷、《别集》一卷以及现在已难觅踪影的《续别集》一卷。《全唐诗》归入杜牧名下的诗,其中有许多是许浑的诗,至少有六十首。
唐诗中的著名篇章,其流传的故事版本忠于原著的,是大有所在的。比如刘禹锡的两首名诗,第一首是《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被贬官离开京城十年,他本来在京城时的官位已经很高了,但是十年后再回京时,以前的那些和他差不多的同僚,现在都是大官了,因此刘禹锡看到玄都观里的桃树感慨说这些花开得很鲜艳,都是我离开后所栽,意有所指。另外一首是《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说的是再过14年,刘禹锡又至京城再访玄都观,发现那里桃花没有了,道士也没有了,“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刘禹锡因此而感慨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当初被贬是遭人诬陷的,他自视甚高,是不可能委屈自己的,在这首诗中,诗人说以前这里桃树灿烂一片,可是如今又到哪里去了?而我还活着。这首诗的《本事诗》叙述,和刘禹锡在序言中的叙述,基本是一致的。
同时也有一些稍有变化的情况。杜牧当年进士登第后又制举登科,春风得意之际去山间游玩,遇到一个和尚,然后他就写了一首诗《赠终南兰若僧》:“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杜牧的祖父曾经当过宰相,自己进士和制举两番得意,正是“两枝仙桂一时芳”,但是这样重要的事情,和尚对此却毫无兴趣,杜牧因此也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而在《本事诗》的叙述中,这一段故事出现了一点变化:“杜舍人牧弱冠成名,当年制策登科,名振京邑。尝与一二同年,城南游览,至文公寺,有禅僧拥褐独坐,与之语,其玄言妙旨,咸出意表。问杜姓字,具以对之。又云:‘修何业?’傍人以累捷夸之,顾而笑曰:‘皆不知也。’杜叹讶,因题诗曰:‘家在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这里记录的诗作,在原诗基础上稍微改动了一点,更符合社会流传的要求,改动不大,故事也大致妥当,这也是唐诗在唐代民间流传的一种痕迹。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流传的故事反而有可靠之处。比如杜牧的《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占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在扬州的这一段风流往事流传很广,《本事诗》讲这一段内容,说的是“杜登科后,狎游饮酒。为诗曰:‘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情。三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里就出现了十年一觉和三年一觉的差别,从文本结合史实考察,三年一觉可能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