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畔治沙人(逐梦·情系绿水青山)(3)
屋前的试验地一年年扩展。在植树的同时,大伙儿也种菜,南瓜、苦瓜、黄瓜、丝瓜挂满藤蔓。他们还买来黄豆、绿豆,挖开沙子,将豆子埋入,两天左右绿豆芽长成,三四天后黄豆芽可以上桌。
高少平喜欢《桃花源记》里的意境,他异想天开地想造一座桃花林。要知道,桃树想要在沙丘里成活,何其难哉。而令人意外的是,伙伴们竟然拍手赞成了。他们从几里外的寺前李村、马影湖畔挖起泥土,一担担挑回,在贫瘠的沙地上套种出二十多亩的桃树、梨树。每到春天,桃花红,梨花白;入秋后,果实飘香,与鄱湖渔歌一起构成多宝特有的情境。
为了改善多宝水保站的生活、工作条件,高少平接任站长后,号召大家自力更生,做出了多项尝试。他们利用工余时间养蚕,每个人扛着小梯子,拿着蛇皮袋和带钩的长竿子外出采桑叶。他们凑钱买来一千多羽鸡苗,先搞放养,后搞圈养,每天捡拾鸡蛋是大伙儿的幸福时刻。
说话间,李爱民端来一盘鲜红的西瓜,招呼我品尝。他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甜着呢。”
瓜,的确甜。我的目光,从每个人的脸上缓缓扫过:赵柏九,1964年生;高少平、李爱民,1965年生;最年轻的是黄曦勇,1968年生。他们,几乎都在这儿坚守了三十年以上。
蝉鸣不绝于耳,窗户透着绿。
高少平说:“我们都很平凡,也很简单,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说句掏心窝的话,这一辈子交给了多宝的沙山,我很满足。”
李爱民则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从1995年以后,这里再没有年轻职工过来。我们快退休了,真心舍不得这块土地。”
黑黑瘦瘦的赵柏九忽然嘟囔了一句,大伙儿笑了,因为他说的是多宝方言。黄曦勇解释道:“老赵说,对这儿是真爱,真有感情。”
我沉默了。会议室里,忽然一片寂静。
临告别前,我们站在了那片试验地前。夕阳的余晖在陈旧的两层小楼上缓缓滑过。山风吹来,绿浪翻涌。我想,风也是绿色的。
“我一直有个梦想,在多宝建立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让孩子们了解鄱阳湖,好好爱护我们的鄱阳湖。”凝视着无边的绿野,高少平眼含深情。
霞光里,有鸟群掠过林木,飞往鄱阳湖的方向。它们一定俯瞰到了,那一棵棵挺拔的湿地松,多么像多宝的治沙人。
一生一世,专心做好一件事情。许我一生,还鄱阳湖一山山翠绿、一村村欢笑。这就是高少平和伙伴们三十多年的平凡足迹。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09日 08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