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站在人民的立场永远是我的创作方向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25 11:53:01
浏览

原标题:刘和平:站在人民的立场永远是我的创作方向

刘和平:站在人民的立场永远是我的创作方向

作家、剧作家刘和平

刘和平:站在人民的立场永远是我的创作方向

刘和平作品集(精装典藏本)(全7册),花城出版社,2022年3月

  “人民是历史的承载者”,“站在人民的立场永远是我的创作方向”。日前,剧作家、小说家刘和平在回顾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起创作舞台剧如《甲申祭》等,到1999年创作的《雍正王朝》,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2014年的《北平无战事》以及刚完成的电影《援军明日到达》时,对本报记者如是说。在长达40多年的创作期间,刘和平用一部部作品完成着自己一次次“从人民中来、历史中来,向美学中去”的出发、跋涉与回归。他以独特而深邃的历史视角与人文关怀,从民族史、文化史、心灵史的高度讲述历史、重建历史叙事,充分彰显了作家以人民为主角、为创作立场的历史观与创作观,为讲好中国故事打开了新的空间、赋予了新的内涵。

  记者:从上世纪您讲述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得天下”又“失天下”的舞台剧作品《甲申祭》开始,多年来,您的作品一直以坚定的人民立场与为人民而创作的美学追求,为广大观众、读者所喜爱。您如何理解人民是生活的承载者亦是历史的创造者?

  刘和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我们今天该如何理解、界定“人民”这个概念?从广义来看,人民以劳动群众为主体,是广大的社会基本成员。在中国历史上,接近于我们今天理解的“人民”这个概念的出现,要从约2200年前秦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开始说起。秦建立耕战制度,百姓为国家打仗,建立军功后分得土地,每户百姓就有了家,郡县制就是由这些自耕农为基础组成的国家,自耕农就是“人民”。他们以赋税徭役的方式承担了国家的主要财政支出、成为了国家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此后两千多年的郡县制,凡是耕者有其田国家便稳定,凡是土地兼并剧烈自耕农丧失土地国家便动乱,直至改朝换代。郡县制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发生过几次大的制度改革,都是试图调整稳定这种生产关系,以保证自耕农的基本权益,也就是保证国家的基本稳定。比如我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写的雍正皇帝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等赋税新政,就是针对以前官绅不纳粮、不交税、不当差、免徭役,负担都压在自耕农的头上,从而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生产关系的极大不合理所进行的改革。包括后来我在《大明王朝1566》里写到的海瑞的大声疾呼,“小民百姓能耕之田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指的也是这个现象。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首先在于土地革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每到一地就先搞土地革命,所以后来解放战争能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取得全面胜利。以土地革命为题材,上世纪40年代作家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文学作品,都生动书写了党在这一时期的政治主张和理想追求而成为了经典。几十年来,我一路进行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也一直秉持着人民是历史的承载者这样的唯物史观,这就决定了我的每一部作品无论是写普通百姓还是写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我所持的立场都是人民的立场。

  记者:从电视剧《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到《李卫当官》《北平无战事》,从帝王将相到历史大潮中的普通人,从写历史、写历史中的人到写历史的内在逻辑,您用浓墨重彩的书写,对民族的心灵史进行了重新解码与富有当代性的艺术阐释,这样的创作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对您的写作产生了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