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进京赶考之路”(3)
一旁的展板上,《北行日记》(柳亚子)《黄炎培日记》《为了民主与科学——许德珩回忆录》《沈钧儒年谱》里的段落,均记述了这场晚宴的情况。“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当晚中共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商谈了国共和谈、新政协筹备等重要问题,说明颐和园益寿堂是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协商民主精神的革命旧址。”郜峰说。
益寿堂西殿的展览,向观众展示了颐和园的历史变迁,从1750年开始兴建到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后在光绪时期重建,虽历经战乱但有幸得以保存,直至北平和平解放,颐和园终于迎来新生,成为人民的公园。东殿则介绍了1949年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共同确定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制定一系列基本政策、描绘建立建设新中国宏伟蓝图的有关情况。
“颐和园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重要中转站,透过丰富的文献史料和现代化展陈手段,展览呈现了颐和园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一个重要落脚点,见证了益寿堂晚宴是民主协商建国的一次交心聚会,表达了向人民、向历史交好答卷的坚毅决心。”郜峰介绍,自今年3月25日正式开放以来,益寿堂已经成为颐和园景区的“网红景点”,共计接待预约讲解团体1186个,总接待量22万余人次。
香山革命纪念地
当年的益寿堂晚宴结束后,毛泽东一行分乘多辆汽车,驶往作为中共中央新驻地的香山,毛泽东入住香山双清别墅并在此办公,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入住来青轩。追寻着74年前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足迹,从颐和园北宫门出发,沿着香山路,就能到达香山脚下。
香山是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所在地。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间,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角,并筹备新政协会议,筹建新中国,指挥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
“为了全面展现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的革命历史,双清别墅、来青轩等香山公园内存留的中共中央在香山的8处革命旧址全部修缮复原,修缮建筑面积达3600平方米。”香山公园宣传科科长绪银平介绍,依据历史照片、史料档案、当事人回忆录等资料,参照历史同期营造技法,香山公园对现存建筑进行修缮,恢复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时的历史风貌。
沿着香山南麓山路拾级而上,凉风轻拂、树影婆娑,明渠里水流潺潺,蓝紫色的大叶铁线莲摇曳生姿。行至半山,看到一块大石碑,上面写着“双清别墅”。清代时,双清别墅是香山静宜园的“松坞云庄”,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920年,原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慈善家熊希龄在创办香山慈幼院时将这里辟为宅邸,取名“双清别墅”。
讲解员姜楠介绍,当年,毛主席走进这座院子,看到这里有山有水、树木苍翠、环境优雅,说道:“这个院子不错呀,比我们在西柏坡的院子还大、还漂亮。”院子中央的六角红亭,是双清别墅的标志性建筑。当年,毛泽东在工作之余,会到亭子里休息,欣赏周围景色。他曾在亭下阅读南京解放的报道、与爱子毛岸英亲切交谈,都留下了照片。如今,亭子里的藤桌、瓷鼓,都是根据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布置的。红亭旁的一棵银杏,高11米,树龄超200年,这株见证了历史的古树,也成为游客打卡点之一。
红亭对面的一排房子,就是当年毛泽东办公居住的地方,包括办公室、会客室、卧室等。办公室里的写字台、转椅、沙发、藤制书架、留声机、收音机以及墙上的地图,都是按原样布置。姜楠指着写字台的大理石桌面介绍,写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时,正值夏季,为了降温,卫士们用铜盆盛着冰块,摆在写字台下边。手写热了,毛主席就把手按在写字台冰凉的大理石面上降温。在这间办公室里,毛泽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废寝忘食,忘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