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诗词文化 谱写当代华章(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13 07:02:01
浏览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读过杜诗,又有多少人从中汲取了精神能量,提升了人生境界。后代就有这样一位读者,认真阅读杜诗,人生得到升华,这位读者就是文天祥。文天祥在监狱里读杜诗,又把这些诗句重新组装成新诗,这样的《集杜诗》足足有200首之多。文天祥说,我看到的、想到的、经受到的,杜甫都写过,我把杜诗重新组合起来,就可以表达我要诉说的一切。《集杜诗》告诉我们,支撑文天祥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就有杜甫的光辉诗篇。这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经典诗词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研究古典文学的人,非常钦佩杜诗的炼字、对仗、用典、押韵,杜诗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但我们更看重的,是杜诗中蕴藏的文化精神,杜甫用诗歌让这种精神浸润每一位读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赓续绵延。

  (作者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既要传承  更要发展

  钟振振

  对待中华诗词,既要传承,更要发展。传承,是珍爱并保护好中华诗词这棵老树,让“老树春深更著花”;发展,则是培育当代诗词的新树,以期“新花满新树,新月丽新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和文化学习的需求日益突出。当前社会上涌动的“诗词热”和数以百万计从事诗词创作的“诗词人口”、每年千万首的新创诗词数量,正是这一需求的表征。可能有人会问:当下的诗词创作,数量够多,但称得上经典吗?能经典化吗?

  我从事古典诗词教学与研究已经40多年,同时也一直从事诗词创作和当代诗词的评论评选工作。我读过的古代诗词和当代诗词,可能比一般人多一些。从个人体验来看,当代诗词确有经典,也一定能经典化。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时间沉淀,要有足够多的伯乐把千里马挑出来。经典化的工作,不是少数人、短时间便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当务之急是披沙拣金、煮海为盐,编选各种高质量的当代诗词选本,撰写一批高质量的评介、鉴赏文章,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高质量的当代诗词文学史。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曾设置一个“诗词接句”的环节,委托我从古诗词经典中挑选三句,让观众接写下句。我挑的第一句就是清人赵翼《论诗》里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原诗全文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遴选最佳接句的过程中,我读到一句“我辈登临正少年”,顿觉眼前一亮。这句诗好在哪里?好在“文化自信”。如果中国年轻人都能有此壮志和才华,如果有更多新生力量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来,何愁当代诗词不涌现出新的经典?

  (作者为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采众长  创制新词

  谢思炜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清代诗人袁枚说:“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独绝千古者,转妙在没来历。”二人说法各执一词,其实各有道理。可以说,诗人只有在熟读经典、有长期写作实践后,才能“转”入“自作语”“没来历”这一更高境地。杜甫诗歌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