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探向深海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20 10:35:07
浏览

原标题:水下考古探向深海

水下考古探向深海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出水的龙泉青瓷 国家文物局提供

水下考古探向深海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出水的测深锤 国家文物局提供

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会上,通报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3项重要考古成果,展示了我国在水下考古取得的最新成绩。

深海科技助力水下考古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我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

今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借助海洋物理探测和载人潜水器等深潜技术与设备,确认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分布范围和遗物分布情况,并对两处沉船进行了三维摄影拼接及激光扫描等资料记录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调查中使用了长基线、惯性导航定位系统和柔性机械手,以及潜载抽沙、吹沙装置等多种新型技术和装备。特别是长基线的使用在国内是首次,长基线布置完之后,对遗址的测绘和测量可以精准到米级。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项目考古是全球注目的深海考古成果,是南海考古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最为重大的考古成果之一,也是海洋考古载人深潜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走向蔚蓝深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姜波如是说。

得益于科技创新、设备改良,位于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的元代沉船考古发掘,实现了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的精细化发掘,极大提升了我国水下考古发掘技术水平。发掘过程中,采用了很多新科技、新手段进行精细化发掘。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浩举例说:“比如,缆绳在水下已经泡了数百年了,非常脆弱,我们就用环氧树脂碳纤维布在水下加固脆弱文物,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硬壳,再把它整体提取出水,出水后再进行拆解,以便最大程度保证出水文物的完整性。”

科技在保护水下文物的同时,也保护着水下考古队员。考古队通过水下队员的实时定位系统,结合天气、海况的监测设备,时刻关注考古队员在水下的深度、位置、状态,以确保队员在水下的安全。

沉船遗址实证海丝繁荣

沉船、船货及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的发现,为我们还原千帆竞发、梯航万国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盛景。

据宋建忠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年代大致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船货以景德镇窑瓷器为主,据推测是从福建或广东出发,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的民间商船;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年代大致为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据推测是从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装载乌木等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

一去一回两艘船,年代相近,且遗址距离也很近,都在同一航线上,极为难得。它们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为航线航路、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姜波表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满载船货且保存完好,既展现了中国古代商船扬帆出海的情景,也勾勒了中国商船满载归航的历史画卷,同时还完整呈现了沉船过程和海船遗址的形成过程,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考古与海洋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