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古文字的文明密码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20 06:10:01
浏览

破译古文字的文明密码

 

  在清华大学展出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成果。

 

破译古文字的文明密码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书影。
  新华社发

 

破译古文字的文明密码

 

  参加“古文字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论坛的专家学者在参观清华简。

 

破译古文字的文明密码

 

  两位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内的“甲骨互动体验区”参与体验活动。
  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

 

  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语言文字连接古今,对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一次又一次的惊世发现,常常成为复原历史的重要“拼图”。

  前不久,一场名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国际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世界眼光探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甲骨记忆证古泽今

  3000年前,商王室为占卜记事,将文字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之上,因此而得名的甲骨文成为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经过一代代学者潜心研究,已被释读的甲骨文内容丰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早期历史提供了更多凭证。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论坛上,数位与会学者带来了同甲骨文相关的新近研究成果。

  年近九旬的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目已近盲,正在撰写中的《说“道”“德”》是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娇以及硕士研究生汪祖康、胡乔瑞的大力帮助下完成的。在提交给本次论坛的文稿中,裘锡圭认为,涵义与文化人类学上的“马那”类似的“精”这个词,在殷墟卜辞以及西周早期晚段的青铜器铭文中已经出现,只不过,该词不是用“精”,而是用“晶”来表示的。

  殷墟卜辞中有字被释为“晶”,此前有学者认为,“晶”与读为“精魂”的“精”读音实同,可以通假。裘锡圭认可这一观点。他同时建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问题,理解、整合、相互补充印证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人类学上的有关资料。世界上其他族群中有不少与中国古人相似的思想观念,对研究者较好理解中国古人思想的真实面貌有很大帮助。

  甲骨文研究著述卷帙浩繁,参与研究的学者遍布世界。达慕思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艾兰是欧美早期中国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之一,拥有深厚的文献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素养。她在熟稔中国传统文献材料的同时,还能够及时吸收最新的学术材料,并融会中西方研究理论与方法,创见屡出。

  在题为《蛇与龙:从商代艺术母体的观点看甲骨文字》的演讲中,艾兰分析了蛇纹在中国早期艺术中的发展,并将其与甲骨文、金文中常被释为“它”(蛇)、“虫”(虺)等字(以及包含“它”“虫”元素的字形)的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她认为,殷商时期的艺术里,蛇纹表现出两种不同形式的背部鳞纹,并经常交替使用,这种对蛇的二分法在甲骨文的“蛇”字(以及包含“蛇”元素的字形)中也有体现。对比表明,蛇纹与“蛇”字的演变存在明确的相关性。

  清华简研究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