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红利”助力网络时代戏剧迈向高峰(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2-07 09:24:07
浏览

网民新戏迷直接、频繁的在线互动,重塑了观众与演员、与院团的关系。不论是网上看戏时发送弹幕、点赞点评,还是线下看戏时的“观众建群”,互联网都成为组建观演共同体的有效方式。对于观众来说,观演感受得以即时表达,参与感和愉悦感极大提升。对于演员、院团而言,在线交流超越了台上台下的隔阂,突破了剧目本身的局限,有可能为新的演出“摇”来更多观众。于是,一场演出除了表演本身,又承载了作品导赏、知识普及、剧目推广等多种功能。

网上看戏的体验以及戏剧的碎片化、话题式网络传播进一步突显了戏剧固有的社交属性,畅通了年轻一代进入戏剧艺术的入口,强化了观众黏性。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其中,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65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474万人,占网民整体的71.0%。网民规模和结构的新变化,为舞台艺术提供了发展新机遇,也要求舞台艺术的创作者和提供者动态精准把握网民新戏迷欣赏趣味和集聚方式的变化,不仅把戏“演”到他们手边上,更应演在他们的审美上。

网络新审美催生创作红利

优秀的戏剧作品总是反映出其所处时代的风貌,科技进步及其带给生活以及人的观念和精神的变化,为舞台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创意、新灵感、新素材。

早在2001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就推出过网络题材话剧《》。二十多年来,网恋、网购等素材被创作者搬上舞台,表情包、对话框以及时新的“梗”等网络文化标识性符号在戏剧作品中频频现身,并从场景点缀进阶为叙事要素。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新成果频频被戏剧创作者改编使用,成功把游戏用户、网文“原著党”从屏幕前吸引到了剧院中。

互联网特别是网络文艺在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不但催生了新的文艺欣赏方式,而且培育了注重“网感”的欣赏趣味,诸如快节奏的剧情、强刺激的冲突、跳跃式的节奏、碎片化的场面、交互式的表达,等等。比如,2020年底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跨年晚会上,裘继戎的《惊·鸿》以九分钟的表演串联起昆曲《牡丹亭》、秦腔《白蛇传》、评剧《天女散花》、川剧《滚灯》、河北梆子《钟馗嫁妹》和京剧《铡美案》的精彩片段。其碎片连缀、二度创作的创作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简单“串烧”,贴合了“网感”的美学诉求。有些UP主把不同戏剧演员演出的同一片段剪辑整理为视频合集,获得了颇高的点击量,很大程度上也因为契合了网民新戏迷的审美趣味。再如,中国国家话剧院“CNT现场”首部作品《英雄时代》讲述了公安干警制服劫匪,化解危机的故事,创作者运用数字化影视技术,构建起多维立体、实时变幻的舞台,营造出未来城市的科幻氛围,多机位拍摄下细节被放大、角度更多元,既让观众大饱眼福,也促使编导演各方作出新的探索创新。

互联网带来的是一场关乎舞台艺术未来的整体性变革。从这个角度来看,戏剧上网并不意味着对其现场性、仪式性的抹杀,而是吸收融会新的技术和美学因素之后对“现场”和“仪式”的重构。当然,其中提高品质依然是关键。只有高质量的作品才能真正匹配大流量的新舞台,才能真正“留住”大规模的新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