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让千年壁画动起来(传承之光)(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3-15 22:56:01
浏览

  20多年来,徐显秀墓原址保护经过了发掘保护、修复保护、环境控制性保护、建馆保护4个阶段。从发掘开始,考古队坚持保护第一,为原址保护创造了基础条件。

  在墓道壁画清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将其划分成100×80平方厘米的工作面,把前后状况拍摄记录下来,不断总结经验。为找到最合适的修复材料、配方和工艺,进行了数十次理化实验。

  田野考古工作结束后,是选择揭取搬迁易地保护,还是选择原址保护,业内观点不一。从国内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掘的墓室壁画一般采取揭取搬迁易地保护、墓葬封存回填的方法,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探索原址保护。“徐显秀墓原址保护难度很大,由于壁画地仗层薄,完整揭取的可能性更小。经过充分论证,国家文物局决定还是原址保护。”王江介绍。

  墓葬发掘以后微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墓室沉降失稳,壁画出现空鼓、酥碱、起甲等多种病害,甚至有局部脱落的风险。2007年开始,徐显秀墓进入修复保护阶段。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开展了近两年的保护工程,解决了墓葬结构失稳坍塌隐患,修复各类病害壁画650余平方米,搭建了封闭性更好的钢结构保护棚,总结出一套保护程序和技术方法。该工程也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

  “一次工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从根源上保护,必须稳定墓葬赋存环境。”王江介绍。徐显秀墓采取了一系列环境控制方法。比如,墓葬遗址外围直径50米范围内恢复原生态植被,构建完善的直排水体系,封土堆周边铺设膨润土防水毯,利用盗洞增加抽排风设备。这些措施可以减缓外界环境变化对墓室微环境影响,稳定墓室温度、湿度。

  营造“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之旅

  2020年,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启动建设。施工过程严格遵照最小干预原则,每一步都有专项方案,保证文物安全。墓葬周边要建设止水帷幕,需要139根桩,每根18米深,为减少震动,全是人工挖孔。博物馆建成后,恒温恒湿,内设59个传感器实时监测。

  远远看去,夯土色外墙,古朴大气。展馆3800余平方米,分为壁画厅、遗址厅、临展厅3个空间。3D、AR、VR等数字技术的运用也是展览一大亮点。为了增强观众体验感,博物馆结合壁画原件、数字化展项、互动游戏等多种展陈手段,打造了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营造“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之旅。

  步入展厅,光影流动间便进入一个神秘的壁画世界。徐显秀墓北壁壁画《宴饮图》被搬上互动投影墙,拨动琵琶弦,便可与乐伎共奏一曲。抬头看,穹隆顶式环幕动画声光电一体,忻州九原岗墓壁画《升天图》动了起来,状如天马、口食虎豹的驳,努睛露齿、持槌击连鼓的雷公,赤身骑龙、倒水泛洒的雨师等等,共同绘出一幅奇景。在“元宇宙博物馆”,戴上VR设备,转动手柄,站在原地就能“逛”遍博物馆,甚至可以“拿”起展柜里的文物,近距离观赏。

  遗址厅是博物馆重头戏。透过玻璃,墓道、过洞、甬道清晰可见。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4K分辨率的VR眼镜,控制手柄前进,只见威武的仪仗分列两边,乐伎奏响激昂胡乐,徐显秀夫妇身着华服举杯宴饮,气氛热烈。置身其间,北齐生活仿佛可触可感。

  徐显秀墓原址保护是中国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对文物考古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相信观众在视听享受之余可以体会到文博人的辛苦付出。“在后期开放展览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与监测。壁画保护任重道远,我们会尽全力守护好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王江表示。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6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