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画卷 传承东方美学(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4-06 23:04:01
浏览

  立足艺术本体,探索材料和技法极限,强化艺术表现力,是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的又一特征。在“景·色——2023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上,杨惟为《苏园四景图册》在生宣纸上以写意之笔营造油画般的厚重效果,李戈晔《水清不见》系列在皮纸上用湿涂的方式创造出宣纸的微渗化效果,都拓展了传统材料的艺术表达空间。在“青绿调成见天工——山水画色彩研究展”上,王绍强《远不若之二》、刘文东《蓝空澄澈》、杨星《春雨初霁》等作品,对传统青绿色彩体系进行扩展,以适应现代审美。还有一些作品采用半透明的极薄绢本展开创作,如郝量工笔山水画《溪山无尽》。画面色彩将青绿融入古雅中性色,造型却大胆借鉴电子视效,强化几何形状组合和光线感。这两个相反的探索方向,都离开了千余年来青绿山水画的“舒适区”,在挑战自我中开辟艺术新境。

  积极融入其他艺术门类元素,寻找创新空间,丰富了当代青绿山水画的面貌。比如“2023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展出的张志康《藏南雪山》,装饰性的画风受到唐卡影响,但鲜亮的颜色已超出传统青绿的范畴,很好表现了雪域高原的纯净神秘,实现了青绿山水画的题材突破;关健《夜游》汲取舞台美术手法,利用花青色与赭石色的反差,强化了山洞内有照明、外为夜山的景观。

  当代青绿山水画,在对传统和现代的双重观照中,从材料到技法、从色彩到内容,不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拓展文化空间

  与充满本土味道的水墨相比,具有中外复合渊源的青绿,呈现出更强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围绕艺术本体的创新路径上——它可以与多种视觉艺术“嫁接”成活,另一方面也体现于它在架上绘画之外、在与装置艺术的结合上更具自由度。比如,“绿水青山——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当代青绿山水作品邀请展”展出的丁浩《山水再造之一》,以原木薄片修整成矗立的山峰形状,涂以青绿颜料,安置于云天背景中。其美术史“典故”来自盛唐山水屏风壁画;“山体”上明显的木纹和黏附的砂砾则模拟中国画的皴法与点法;外加的西式画框,既是对屏风壁画所绘外框的呼应,也强调了作品的装置艺术属性。这样的“嫁接”创作,让青绿山水在架上绘画之外获得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近年来,国风雅韵成为审美新风尚。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启示美术工作者在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舞台艺术等领域开拓创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冰舞自由舞比赛中,一对中国选手演绎了花滑版《只此青绿》,男选手的服装上绘有“青峰叠嶂”,女选手的衣裙则如“绿水浮云”,随着冰鞋滑动,青绿相映,刚柔兼济,艺术之美与竞技之美相交融。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楚艳领衔设计的“水天碧”长裙,以渐变的青绿色彩、3D复合工艺制作的亭台楼阁和树木纹样,让“千里江山图”的意境随着舞步缓缓生发。这些实践表明,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创新思维、拓展视野,用当代审美激活传统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