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路径(人民眼·让文物活起来①)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5-17 03:21:01
浏览

探寻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路径(人民眼·让文物活起来①)

 

  图①: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亓昊楠在修复古钟表。
  故宫博物院供图
  图②: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竹庆镇中心小学学生阅读“故宫小书包”赠阅读本。
  巴登知麦摄
  图③: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演出剧照。
  新华社记者 朱 炜摄
  图④:故宫博物院俯瞰。
  丁帮学摄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我国丰富厚重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日益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方面。

  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近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造访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品读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感受文物中蕴含的绚烂文化,探寻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路径。从今天起,记者调查版推出“让文物活起来”系列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故宫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年均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左右,故宫是世界上来访观众最多的博物馆;存藏有各类文物藏品186万余件(套),故宫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其中珍贵文物占全国国有文博单位馆藏珍贵文物的四成以上。

  “新时代新征程,故宫博物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为指导,不断加大故宫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力度,稳步推进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和活力故宫建设,努力构建符合故宫实际、引领博物馆和世界旅游景区发展方向的发展体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故宫博物院将坚持守正创新,更好肩负起真实完整地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全力将这座国际一流的博物馆建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一座钟鼓楼蕴含独特人文内涵

  修缮珍贵文物,建设“平安故宫”,17万平方米宫殿建筑群、186万余件(套)文物藏品纳入保护规划

  钟声雄浑深沉,鼓点铿锵激昂,跟随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黄占均的脚步,参观北京“时间的故事”数字互动体验展,仿若打开了穿越时空的光影“长卷”——

  耳畔,钟鼓声余音袅袅;眼前,午门、神武门、钟鼓楼等一一浮现。明清时期,这些古老城楼内曾置有钟鼓,如今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定更之鼓、报时之钟在虚拟现实场景下得以再现。

  “暮鼓晨钟,是延续千年的授时方式。我国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建有钟鼓楼。”黄占均介绍,江苏常州有钟楼区,江苏南京、福建福州、河南开封均有鼓楼区……一个个古老地名,蕴含着钟鼓楼在城市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人文内涵。

  “鲜为人知的是,紫禁城内也有自己的钟鼓楼。”黄占均说,这便是坐落于中轴线上的神武门城楼。

  “神武门旧设钟、鼓,由銮仪卫负责管理,钦天监指示更点,每日由博士1员轮值。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历史文献如此记载。

  实地探访,穿过神武门城楼,踏着青砖路向西,沿红墙行至英华殿,神武门古钟映入眼帘。

  铜钟两米多高,钟面刻有龙纹,钟纽以神兽蒲牢塑形,钟身9个大字苍劲有力,上书“大明嘉靖戊午年秋铸”。

  双手轻抚神武门古钟,思绪涌上黄占均心头。

  41年前,她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彼时这座大钟就安放在神武门城楼,黄占均上下班常途经于此。

  20年前,神武门大修项目启动,黄占均担任设计负责人,神武门成为她职业生涯中领衔负责的第一个古建大修工程。

  两年前,神武门城台及紫禁城城墙西北段修缮项目实施,融入了预防性保护理念,这让修了半辈子古建的黄占均颇感欣慰。

  神武门钟鼓,镂刻出古人的时间秩序;神武门城楼,见证着故宫文物修复者的匠心传承。

  与诸多木质结构建筑一样,神武门也曾年久失修,如何守护好这里的一砖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