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路径(人民眼·让文物活起来①)(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5-17 03:21:01
浏览

  “滴答、滴答……”推开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钟表室大门,室内安静得只能听到钟表走时的声音。操作台前,亓昊楠手持长柄木刷清洗零件,因机芯锈蚀严重乃至粘连在一起,用煤油浸泡后方能清除锈渍。

  长方形的槽盆里,淡黄色煤油散发出刺鼻气味,亓昊楠小心翼翼地清洗着每一个缝隙。因为戴橡胶手套摸不准零件的磨损程度,他经常双手泡在煤油里一两个小时。如今虽有化学清洗剂,但存在腐蚀风险,亓昊楠与故宫的其他钟表修复师们依然坚守着从老一辈那里传承来的规矩——宁可伤手,不伤文物。

  历经一遍遍清洗,铜质零件重现光泽。“珍贵的不仅是材质,更是传承数百年的精湛技艺。”亓昊楠介绍,2014年,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故宫博物院申报的第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亓昊楠打磨着齿轮,也打磨着自己的心性。以匠心唤醒尘封的历史,他与他的师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津合作出版了“我在故宫修钟表”系列丛书。2019年,亓昊楠推出“故宫古钟表修复师”短视频账号,累计发布视频1400余条。

  “古代钟表修复技艺是‘学术故宫’建设的重要体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研究院钟表研究所所长郭福祥说,2020年以来,故宫博物院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沈阳博物馆等5家文博单位共建古钟表联合修复室,修复古钟表40余件。

  “机械钟表是舶来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和载体,修复后的古钟表为故宫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郭福祥是“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中方策展人,展览中的一只铜镀金壳怀表令他印象深刻,这只表的表盘中心是法式金色百合花图案,机芯内摆轮保护罩镂雕着中国龙。

  为何这只西洋怀表雕刻着中国龙?郭福祥通过考据研究发现,这是法国宫廷赠送给中国皇室的礼物。龙与百合花的相遇,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念和不同文明间的相互欣赏、相互尊重,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这件文物的故事,在2023年底举办的“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讲座上引发广泛关注。这类严谨又有趣的考证,在郭福祥的学术著作《时间的历史映像——中国钟表史论集》里还有很多。

  传承非遗技艺,建设“学术故宫”。故宫博物院已拥有以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10多个门类的保护修复专业队伍。

  一本日历册融合虚拟现实

  激活历史记忆,建设“数字故宫”,95万件文物实现数字化,超过10万件文物的高清数字影像免费公开

  鸟“飞”鱼“跃”、花“开”叶“摇”……翻开2024年书画版《故宫日历》,只需用手机摄像头扫一扫,纸张上的二维图片即刻幻化成屏幕中的三维动画。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印制在日历上的《金鱼百影图卷》《荷花鸳鸯图轴》等名作立时“活”起来了,仿佛凝固的时光得以重新流淌。

  “今年是闰年,366件文物串起全年366天,《故宫日历》以一日一宝的‘日更’形式将时间具象化。”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说,人们可以品、读、赏、悟,日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加丰沛。自2009年重新出版以来,《故宫日历》累计销量已超500万册。

  “一本《故宫日历》,融合虚拟现实,让‘纸上博物馆’更加贴近观众。”都海江介绍,2022年,《故宫日历》首次引入AR技术,读者扫描书中12个带有AR标识的二维码,文物即可立体动态呈现。打开AR特效相机,还能切入虎头帽等日历中的文物,与读者自拍头像合成海报后,一键分享至社交媒体。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还发起“让我们一起来读日历”微博讨论话题,每天介绍一则文物故事,迄今阅读量超过38.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