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在美好的歌声中成长(艺文观察)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6-26 22:24:01
浏览

让孩子们在美好的歌声中成长(艺文观察)

 

  贵州省黔西市的公益暑托班上,妇联干部带领孩子们唱儿歌。
  周训超摄(人民视觉)

 

让孩子们在美好的歌声中成长(艺文观察)

 

  “童心向未来——当代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推出的歌曲《小雨滴》MV截图。
  资料图片

 

让孩子们在美好的歌声中成长(艺文观察)

 

  在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开幕大会上,童声合唱团的小朋友表演合唱《同根谣》。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核心阅读    

  “给孩子们的歌不好写”,儿歌要唱出“孩子们的话”,同样需要文学性和韵律美。有真情实感有童心,找到“孩子的语言”,才可能写好儿歌。

  海量信息、多元渠道面前,只有提高儿歌在网络等平台的“穿透力”“可见度”,才能让好作品触达更多受众。

  

  有没有一首歌让你想起童年?从《卖报歌》《红星歌》到《蜗牛与黄鹂鸟》《捉泥鳅》《春天在哪里》,每个年龄段都有经典儿歌的陪伴,童年因此拥有了丰富色彩和悠长回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14岁人口为2.5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5%。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根据最近发布的《202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2023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约4695.62亿元,同比增长10.75%。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社会对美育的高度重视、蓬勃发展的音乐产业,叠加媒介环境的更迭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这一切都为少儿歌曲创作提出新命题。

  今天,少儿歌曲的创作与传播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如何写出有时代感、受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如何让更多好歌被听见、被传唱?临近暑期,让我们走进幼教机构、专业团体、管理部门,在对音乐创作者、一线教师、教材编写者和理论评论家的访谈中寻找答案。

  写出孩子们爱唱的歌

  童心童趣、当代审美不可或缺

  “慢慢褪去稚嫩的脸庞,渐渐长成少年的模样,许一个愿望种下我梦想,立一个誓言就心怀远方……”6月1日晚,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给孩子们的歌——儿童作品专场音乐会”在纯真稚嫩的歌声中拉开序幕。音乐会演出20多首儿歌,大部分选自“童心向未来——当代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少工委组织举办的“童心向未来——当代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2022年启动,面向全国征集了1259首少儿歌曲的歌词,参与者中既有专业人士也有业余爱好者,还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学生家长。词、曲等多领域专家从中选出30首歌词,进一步修改加工,向老中青三代优秀作曲家委约作曲,经过编曲、录音、录像等多个环节,最终推出16首优秀儿歌作品。

  许多创作者告诉我们:“给孩子们的歌不好写。”儿歌要求有渊博的知识和对语言的认知,毕竟儿歌也是培养儿童语言能力的一种手段。一般认为,少儿歌曲要通俗易懂、健康向上、朗朗上口。如果单纯强调教化作用,不契合当下孩子们的审美,忽视儿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可能会导致歌词空洞无物、落于俗套、缺少新鲜感,不够贴近儿童生活,也不利于演唱和传播。

  儿歌要唱出“孩子们的话”,同样需要文学性和韵律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送别》彰显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结构美,儿童也许很难完全领会其中的离别之情,稚嫩的心灵却会被优美的意象打动,继而激发想象力。

  写出孩子们爱唱的歌,首先要爱孩子、懂孩子,了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