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古老的石窟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9-09 07:22:02
浏览

  相关专家表示,近年来,石窟寺病害机理研究、勘察技术、保护加固技术和展示利用技术等快速发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模式逐步确立,石窟寺保护中,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据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敦煌研究院依托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逐步总结形成了古代壁画彩塑、石窟寺崖体及土遗址保护加固、石窟监测预警、文物数字化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

  “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敦煌研究院管辖的6处石窟寺的日常保护管理,并推广应用于16个省(区、市)的20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敦煌经验和有力支持。同时,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国内外举办30多场数字化展览,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游客参观模式,有效缓解了旅游开放和文物保护间的矛盾,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借鉴思路。”苏伯民说。

  当微生物遇上石刻文物会如何?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刘汉龙带领的团队提出的微生物修复文物新技术,比使用有机或无机修复材料加固修复效果更好。

  刘汉龙表示,目前,石窟寺文物存在开裂剥落、结构失稳等病害,对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构成一定威胁。针对上述病害的现有保护材料存在可溶盐多、强度较低、老化变色等不足,可能给文物造成新的保护性破坏,迫切需要开发和推广相容性好、耐候性强、绿色环保的文物保护修复新材料和新技术。而新兴的微生物岩土工程是将微生物矿化过程应用于岩土工程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中对提高土体强度、渗透性等基本性能具有显著作用。该技术在地基加固、风沙治理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一技术也受到岩土文物保护相关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

  “基于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我们团队提出了石质文物的补配修复方法和可移动文物(如陶器、骨、角蛋白文物)的粘接修复方法。通过大量的宏观和微观实验,验证了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对石质文物、土遗址和可移动文物等修复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且具有兼容性好、强度高、耐候性强、绿色环保等优势。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大足石刻和红井纪念碑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基于微生物矿化的加固技术将为岩土类文物及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刘汉龙说。

  重视国际合作

  石窟寺保护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研究和技术的综合工程,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尤为重要,这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突发性气候频发,石窟寺保护面临的问题更加多元,石窟寺保护研究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随着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累积,石窟寺保护面临更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还影响着全球的石窟寺,研究保护更需要国际合作。”夏泽瀚说。

  来自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高级项目专家玛萨·丹玛斯介绍了《甘肃省石窟寺保护管理导则》的诞生过程。该导则由中外专家共同起草、编制,为甘肃省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管理提供指导。

  据了解,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此外,中国文物保护机构还与东京艺术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著名机构联合开展石窟寺保护研究合作,取得一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