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舞台上彰显民族精神(2)
《茶馆》历经了北京人艺两代艺术家的薪火相传。从1958年至1992年,导演焦菊隐携主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老一辈艺术家,将《茶馆》推向戏剧艺术的高峰。1992年,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时,第一代“茶馆人”宣告谢幕,他们在舞台上向观众鞠躬致谢,观众拉起“戏魂国粹”的横幅向他们致敬。《茶馆》承载了一代人的情感记忆,让所有热爱它的观众深感不舍。
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影视剧等流行文化兴起,戏剧艺术“遇冷”,北京人艺也面临着新老交替的考验。“第一代“茶馆人”谢幕后,《茶馆》将由谁来接棒?观众还会买账吗?”这些问题成为业内关注焦点。在此关键时刻,导演林兆华带领梁冠华、吴刚、濮存昕、冯远征、何冰、杨立新等新一代演员握住了《茶馆》接力棒。面对前辈留下的艺术瑰宝,林兆华准备了多套排演方案,年轻演员们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冯远征回忆,接到剧院通知出演《茶馆》时压力很大,一度想要拒绝,“但我们这代人肩上有义不容辞的重任”。1999年,由新一代演员出演的《茶馆》顶着重重压力在世纪之交和观众见面了。
自1999年至今,《茶馆》又走过了二十余载春秋。随着二代演员的更替,幕后的舞美工作者也完成了代际传承,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第二代“茶馆人”都秉持着前辈们“戏比天大”的信念,经过多年舞台打磨,不仅将《茶馆》继承下来,还演出了自己的个性特色。如今,北京人艺《茶馆》每逢上演便一票难求,他们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认可,获得了成功。
与《茶馆》一样受欢迎的,还有《雷雨》。1934年,曹禺所著剧本《雷雨》发表,震撼了戏剧界。1954年,北京人艺上演由夏淳执导的《雷雨》,受到广泛好评,此后,苏民、郑榕、朱琳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曾出演这一版《雷雨》。在《茶馆》中饰演常四爷的郑榕,当年在《雷雨》中扮演周朴园。郑榕对角色的认识和创作,经历了一段漫长变化的过程。“五六十年代,我想突出说明谁是《雷雨》的罪人,有意识地把人物态度变得强硬起来,与侍萍的相认表现得冷酷无情,与鲁大海表现得没有一点父子之情,结果导致表演上的概念化。”通过与观众的不断交流,以及对生活的深入感悟,郑榕对周朴园有了新的理解:“‘相认’这场戏,既然承认周朴园年轻时对侍萍的爱是真诚的,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再见时如临大敌呢?”他在原先演出周朴园“恶”的一面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周朴园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一个更加丰满生动的“周朴园”得以诞生。
今年是北京人艺上演《雷雨》70周年,70年来,《雷雨》就在北京人艺艺术家们这样不断地自我审视、解读调整中,持续走向观众。
《雷雨》同样经历了传承。1989年,《雷雨》迎来了新老演员的交替,顾威出演周朴园,濮存昕以及刚从北京人艺学员班毕业两年的吴刚饰演周萍,还在中戏学习的龚丽君饰演蘩漪。1997年起,顾威接过了导演的重任。2004年,剧组再次完成传承交接,杨立新出演周朴园,王斑饰演周萍,龚丽君则继续留在《雷雨》中出演蘩漪,80后年轻演员开始加入,老艺术家们与新演员面对面交流,传授表演经验。今年北京人艺迎来建院72周年,当年在《雷雨》中饰演“大少爷”的濮存昕早已晋升为“老爷”角色。濮存昕不仅执导了新版《雷雨》并出演周朴园,还特邀曾经的“四凤”白荟出演新版蘩漪,而演出30余载蘩漪的龚丽君则变成了“侍萍”。
经典作品在每个时代焕发出不同风采,当下更是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