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2-04 10:14:01
浏览

一项全国综合性体育赛会,运动员中几乎没有大众耳熟能详的明星选手,参赛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牧民、农民、消防员、教师、学生、医生……竞赛项目也很特别,或起源于在河中拾蛤蚌,或来源于牛拉犁时奋力向前的劳作过程,追根溯源总能找到各民族生产生活的对照景象。比赛不设金银铜牌,取而代之的“一、二、三等奖”让更多参赛者共享荣誉,“竞争”和“团结”共同上演。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近日在海南省三亚市落幕,6960名各族运动员参加了18项竞赛项目和170个表演项目的比赛。一群来自民间的各民族“民”星选手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赛场下缔结友情,让这场群众体育的盛会升华为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弘扬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展现新时代各民族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重要平台。”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组委会主席高志丹表示,要以体育赛事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各族群众身心健康,并通过运动会的开展,深入挖掘、展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推动各项目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焕发传统体育新活力,“以体促健、以健促情、以情促融”。

从小家到大家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会,而非少数民族的运动会。”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民族学博士生导师韦晓康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运动会应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轴心,铺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画卷,但在参赛人群、项目选择、价值评判等方面,要尊重少数民族习惯,满足“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宗旨。

作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从1953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演变而来。此后,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革,2011年第九届运动会,首次将金、银、铜牌获奖机制更改为一、二、三等奖的奖励形式,“目的是扩大奖励面,提高参与积极性,淡化金牌意识,强调团结精神”;2015年第十届运动会,调整仅允许55个少数民族参赛的限制,放宽汉族参赛权限,在集体项目和表演项目中允许20%以内的汉族运动员参赛,“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本届运动会,除56个民族的运动员参加全部项目,香港、澳门首次正式组团参赛,台湾有关方面继续组团参赛,在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中首次实现全国各省(区、市)代表团大团圆。

在韦晓康看来,运动会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规程的每次调整都在朝着“平等”“团结”而努力,而受益的正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它们的传承者、参与者。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无论天赋、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只要喜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均有机会代表本民族、本地域参赛。”韦晓康表示,区别于其他选拔高水平运动员参赛的大型赛会,运动会的参赛准入标准相对不高,这也使得很多老百姓得到了展示本民族风采、学习其他民族技艺的机会。

“我没做农活,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出来奋斗两个月,就是为了参加这个比赛。”38岁的乌兰图雅打小喜欢搏克,练了20多年,本届运动会是她参加过最高级别的赛事,“我公公、婆婆、丈夫都喜欢搏克,他们非常支持我”。

代表东道主海南队参赛,乌兰图雅夺得民族式摔跤搏克项目女子团体一等奖,但在个人赛中无缘决赛,“带着满满自信上场”的她和年轻选手势均力敌,在比赛最后时刻,被对方抓住机会摔倒在地,“可惜最后还是让机会溜走了”。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自己不愿看决赛,却忍不住用余光锁住场上年轻人的表现,眼角有泪,心有不甘,“搏克是唯一允许女子参加的民族式摔跤项目,可女子的比赛没有男子那么多,一年就几次机会,我想把握住”。她注意到,场上已经涌现出不少新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