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更多人的视野(3)
一方面,为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后备人才数量,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科学研究,原国家教委在1997年将“民族传统体育”设置为体育学二级学科,鼓励各大高校开设民族民间体育课程,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不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也设点在学校,既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又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队伍。
“我是苗族,家乡就有独竹漂,但以前很少了解这个项目。”重庆独竹漂队选手杨露表示,本届运动会,重庆队以西南大学独竹漂队为班底,派出5名学生参加,这是她练习两年首次参加高水平赛事。不少同学像她一样,是通过西南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社团才了解到这个“很有中国风”的项目,尽管经常要在三四十摄氏度的天气下训练,但越了解它越觉得可惜,“这么有魅力的项目,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训练艰苦,缺少赛事,校队成员来来往往,一度只有队长王家国“守空城”。在他看来,吸引年轻人加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关键在于展现趣味性、增加比赛频次,“这次运动会就让我们重燃了干劲,第一次跟很多高水平运动员一起较量,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既激动又亢奋的感觉”。他羡慕广西、贵州等地的训练和比赛氛围,“希望我们能加强交流,我们不想这么好的项目在自己手中断掉了”。
撑一支竹竿为桨,踩一片楠竹作舟,这项发源于贵州赤水河流域的民间绝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第九届运动会首次列入正式比赛后,首个一等奖获得者是胡朝贵。据他介绍,在贵州,独竹漂已经融入景区,和旅拍、表演等领域跨界融合,发展氛围良好,但从体育项目发展的角度,他也期待能增加比赛及优化竞赛形式,“比如增加4×60米接力等更有观看性的方式”。作为凯里市下司民族中学的体育教师,他常会向学生讲授独竹漂课程,也常与湖南、广西、海南等地选手切磋技艺,“这对于普及传统体育项目是件好事”,他打算把自己在本届运动会的比赛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个项目。
广西花炮队队长韦凯旋是柳州市柳江实验高中体育教师。作为柳州市壮族抢花炮传承人,他开发编写出广西第一本抢花炮校本教材,组织开展花炮教学上万人次,在为广西花炮队培养大批运动员的同时,还向海南、湖南、河南等省市花炮队输送主力队员。在他看来,因花炮对抗性较强,想在青少年中更广泛地推广项目,需要对规则进行适当调整,“先教给孩子一些基础性的技能,以后竞赛实战就能更好地衔接上,有助于项目传承发扬”。
“在运动会的推动下,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与现代体育相结合,丰富了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和形式,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武汉体育学院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负责人黄莉表示,运动会不仅为各民族提供了文化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推动文化创新与融合,且随着时代发展,运动会的作用也产生了变化,“现在的运动会除了继续发挥上述作用外,还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体育精神的弘扬以及民族团结的深化。同时运动会也成了展示国家形象、推动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平台”。而运动会结束之后,如何让少数民族体育进入多数人的视野,将成为一个需要长久关注的课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