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如何辟新路(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8-10 08:49:01
浏览

  据分析,禁令本身没有指明被限制的实体清单,而是要求美国国土安全部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实际操作中,被限制的对象主要是特定的几所中国理工科高校的学生。

  人们曾寄希望于拜登上台后,政策会有所松动。但很遗憾,并没有。

  随着国际学生赴美旅行禁令解除,美国驻华使馆于今年5月重启了中断近一年的留学签证服务。然而,来自工信部直属的七所中国高校和国家留学基金(CSC)获得者,大概率会收到被“秒拒”的白单子。

  被拒留学生们透露,在实际面签中,所有在上述学校有过学习经历或是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同学,若是想要赴美学习STEM专业,无论本硕博,还是已经毕业工作多少年,都会被一刀切地拒签。

  据有关报道,7月份被拒的500多名学生均为申请赴美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大部分学习电气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理工类专业。

  他们拟就读的美国高校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约四分之一学生获得了美方奖学金,绝大部分学生办理签证的时间是在美拜登新政府上台后。

  “由于美国学校对于STEM专业的定义十分宽泛,已经有多位攻读商科甚至艺术类专业的同学被拒签。”被拒留学生们在《反对美国10043号总统令行动倡议书》中称,据观察,禁令开始波及其他高校的部分学生。

  目前,已有2000多名被拒签的中国留学生和他们的支持者组成了一个抗议团体,他们成立了自己的网站(),启动了社交媒体账号,开始募捐筹款活动,反击美国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性签证政策。

  在杜克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小凡看来,这一事件表明:“一个可以预见的变化是,未来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博士后科研培训的渠道,很可能会逐渐收窄。几年之后,接受过美国一流学术机构严格科研训练的青年人才回国数量,很可能会显著下降。”

  “中美科技脱钩的风险并没有解除,拜登政府在战略层面上继续视中国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对华战略核心依旧是限制中国科技发展。”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正风说。

  从高水平人才回国到“寒蝉效应”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高端人才,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寒蝉效应”,很多留美人才有可能会减少与中国的合作交流。

  众所周知,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高端人才,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间回到1978年。邓小平提出向美国派5000名留学生,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当即回复“请派10万人来”,两国由此拉开了互派留学生的序幕。

  此前,中美人文交流一度隔绝近30年。以致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曾感慨:“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人还多。”

  1978年,中国迅速开始选拔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大学、研究机构选出52名学者。

  经过三个月的强化英语训练后,他们被分配到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美各著名大学、研究所开始学习、开展研究。

  后来,这批人悉数回国,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李衍达、陈俊亮、柳百成、张楚汉、张恭庆、姜伯驹、童坦君等7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9年,中美建交。

  到了20世纪80年代,更多的留学生选择了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专业。在金门岛,听到中美建交消息的27岁台湾陆军连长林正谊,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悄悄下水,游了三个小时后到达大陆,随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并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林毅夫”。他后来又赴美,在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学习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