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如何辟新路(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8-10 08:49:01
浏览

  1984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打开了人们自费留学的渠道,无数中国留学生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气和梦想去往世界各地。

  随后,吴鹰从北京工业大学辞职,考入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阎焱、熊晓鸽、张朝阳、张亚勤去了美国;徐小平先去美国,再到加拿大……

  之后的十多年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回到中国,活跃在政、学、商等各界,在当时的新技术、新理念和IT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78年至2013年底,中国留学人员数量,从第一批52人,发展到306万。到2010年左右,中国70%以上的高水平大学校长,90%以上的两院院士,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另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派出超过35万的学生和年轻学者赴美留学或访问,每年吸引归国留学人员约50万人,超过25%的回国人员来自美国。

  当下,一批高水平在美华人科学家因美国的另一项计划选择回国。

  这项计划是美国2018年发起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美国历史上,以一个国家的名字命名调查行动十分罕见。这项计划美其名曰为了找出特朗普所说的“窃取美国贸易和科技秘密”的“间谍”。

  不少在美华人留学生、学者和科学家因此遭到迫害与污蔑。执法部门在办案指标驱动下,大搞有罪推定。美国司法部对参加中国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的科研人员,包括美国本土科学家和华裔科学家,已提起至少20余起刑事诉讼。如哈佛大学利伯案、麻省理工陈刚案,以及埃默里大学李晓江案等。

  这让许多在美华裔学者开始“重新思考未来”。

  回国,成为他们“未来”的一个可行计划。

  7月1日,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官宣,国际生命科学领域顶尖学者、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终身教授帅克已全职加盟该院。

  其实,自去年开始,国内各高校就不断传出顶尖学者放弃国外教职重磅加盟的消息。

  南京大学引进JNK通路的发现者、全球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顶级学者、芝加哥大学Ben May癌症生物学系教授林安宁,任命其为现代生物研究院院长;药物制剂及生物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顾臻教授作为讲席教授全职加盟浙江大学,受聘为药学院院长;UCLA前教授朱松纯受聘担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这些高端人才的回国当然会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起到较大的引领作用。”李正风分析。

  但同时,他认为,由于“寒蝉效应”,更多有意愿与中国开展合作的美国科学家或中国留美人士,也有可能会减少与中国的合作交流。

  持这一观点的不在少数。

  有分析称,中国留美科技人才回国创业和就业将会受到美方更多的阻挠和刁难。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我国高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美国吸引华人学者和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成本将更高,技术领军人才引进也变得异常困难。

  此外,由于美国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我国科研人员想接触这些前沿科学研究也将更为困难。

  科技人才是技术交流的纽带和载体。有观点认为,中美人才链一旦“脱钩”,其负面影响不止在于短期的“人才荒”问题,还可能出现“人才断档”,将影响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

  建立完善独立的科学教育体系

  在部分研究型大学和顶尖研究所建立完善和独立的科学教育体系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现代科学的前沿发展、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国际合作。

  中国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