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百姓“钱袋子”业界共筑反诈安全防线
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已成为当前发案高、造成损失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犯罪。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是守护群众财产安全的需要,也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日前,中国信通院安全研究所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副主任、工信部反诈专班工作负责人常雯,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民警杨帆以及小米集团系统安全专家王乐做客人民网“人民会客厅”视频访谈栏目,多维度分享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形势及手段,共同探讨如何加大相关防骗反诈知识普及和推广力度,为提升民众防骗反诈意识建言献策。
以下是访谈实录:
记者: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与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新趋势?
常雯:一是诈骗方式逐渐由电信网向互联网领域转移。据统计,现在的诈骗有85%以上是通过互联网实施的,这些诈骗手段往往涉及社交软件、婚恋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多个互联网平台,融合化趋势比较明显。
二是精准化。现在的诈骗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大多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诈骗对象的个人信息来精心设计诈骗脚本。
三是诈骗的技术手段愈发专业化。诈骗分子由原来的“单打独斗”转向更加专业化、体系化的犯罪团伙,覆盖了电信网络诈骗“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
四是诈骗跨境化趋势愈发明显。据最高法统计,境外窝点作案已超六成,给追踪溯源和侦查打击带来了较大挑战。
记者:事实上,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是预防中至为关键的一环,北京市是如何进行反诈宣传并持续推进?
杨帆: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我们持续反诈创新宣传方式。比如:北京市反诈中心通过与北京电信联合开展的反诈宣传主题直播活动,贯穿了2021年的整年,一共直播了共20场,累计观看及回放人数5000余万人。
4月份,北京市各级公安机关也组织开展了全社会反诈总动员启动仪式,也标志着反诈防范宣传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海淀区为例,我们将高校学生和互联网企业的员工作为我们宣传防范工作中的重点,通过将反诈防范教育列为开学第一课和公司员工的入职培训以来,还在校园和企业内部建立反诈宣传志愿者,用身边人讲述身边案,营造全民反诈的浓厚氛围。
同时针对此类群体的特点,不断创新宣传防范方式,通过组织线上反诈答题PK赛、制作反诈短视频,同时我们还会同人民大学和社会企业,共同制作了反诈主题的桌游剧本杀,目前正在内部测试中,参与过的同学们还有公司的员工表示形式非常新颖,可参与性极强。
记者: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与隐私泄露存在一定关系,尤其是在安全隐私行业方面您有哪些思考?
王乐:隐私和防诈骗都是操作系统安全的组成部分,是安全工作者努力保护用户的方向。如果手机操作系统具备强大的个人信息保护能力,确保用户的隐私不被泄露,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用户遭受诈骗的概率。
我一直从事手机安全方面的工作,以我们在2020年4月发布的MIUI12系统为例,推出了照明弹、拦截网以及虚匿面具功能,对于应用违规获取用户数据等行为给予曝光、拦截等。其中,照明弹功能也被工信部纳入入网标准。
多年来,我们还做了很多思考和探索,包括未知来源安装安全检测、主动防御病毒查杀、特定应用的应用锁保护等,都在不断提升手机的系统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能力。目前,MIUI12.5系统还带来了剪切板保护、模糊定位、沙盒机智以及浏览器放追踪等功能,可以说保护用户数据和隐私安全进一步升级。
记者:从技术层面来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及建议有哪些?
常雯:反诈斗争实际上是一场与诈骗分子技术的博弈,我从技术层面提几点建议:
一是要汇聚反诈技术攻坚合力。公安、工信、金融等部门要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涉诈数据共享和协同联动处置,汇聚起反诈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