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元”薪酬结构让科研人员尽享改革红利(4)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6-10 09:54:07
浏览

“一个成果转化出去是50万元还是30万元,现在基本上是科研人员或者高校职能部门去谈。”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两会期间对科技日报记者反映,转化时经常担心到底是估价低了还是估价高了,高了卖不出去,低了又要承担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风险。因此,科研人员也不太敢转,院校领导也不敢批、不愿批。

针对“不敢、不愿”,《意见》一方面强化科研机构、高校履行科技成果转化长期激励的法人责任,明确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完善相应的制度,另一方面依据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相关的免责条款。

由于科技成果的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因此相关制度对于成果估价不做“苛责”。“这次《意见》当中对涉及科技成果长期激励的部分,都是由单位自主决定的,单位只要履行了勤勉责任即可免除责任,是对免责条款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贺德方如是说。

免责之后,定价这一技术活怎么更专业成为高校负责人最操心的事。由于缺乏有国家资质的、权威的评估机构,知识价值难以获得权威评估,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此前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科技评价中心主任张兆西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目前社会上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科技成果的评估本身缺乏专业性、缺乏参照系统,需更加规范。

针对上述问题,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国家将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竞争有序的技术市场,鼓励创办服务机构,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经过近年来相关政策体系化的完善和深入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正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数千万科研工作者的薪酬中;在“知本”变成“资本”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群体获得了长期激励;在“知识价值几何”的方程式解题中,不同科学门类、不同创新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最优解;在合理合法富起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享受到了改革红利、各得其所。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