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8-10 09:54:06
浏览

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和科学部署,瞄准的正是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会议提出,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5月31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前提下设立“红绿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公平竞争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这再次表明,市场虽是自由的,但不能是无序的。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都是为了让资本健康发展。如何进一步完善资本行为制度规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有效地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事关重大。

以发挥积极作用为出发点落脚点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已经证明,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资本,我国的监管原则一以贯之,是坚持包容审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2012年至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如果现在还有人怀疑中国要不要资本,那么答案显而易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依然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更好发挥资本积极作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监管部门需要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尤其是对于新业态的监管,不能照搬传统行业的监管模式。在坚持包容审慎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把握资本的行为规律,设定监管的目标和工具箱。

(一)从目标设定看,监管要在市场失灵时介入,有效纠偏。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戚聿东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让市场发挥高效组织生产的功能;享受市场高效配置功能的同时,也要承受市场可能失灵的副作用,直到监管介入、拨回正轨,这中间有一个时间差。那么,监管应该何时介入、达到什么效果?他提出一个颇具形象性的观点:监管应该“竖着耳朵听警报”,当市场失灵,出现垄断、公共安全、消费者权益受损等问题时,及时介入,也只有此时才有必要介入,更好为市场纠偏。

(二)从监管过程看,既要留出灵活调整空间,又要一碗水端平。市场主体和政府部门的活动均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但新兴业态往往在法律的空白地带生长,且发展迅速。调研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表示,对创新业态,过分强调监管,可能扼杀创新;过于强调包容式监管,又可能流于形式。因此,监管切忌忽左忽右。有效的监管应当是:暂时没有法律的,及时启动立法修法;现行法律尚未被修改的,注重对原有法律的解释和适用,赋予执法机构和司法机构更多裁量权。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裁量权的前提是完善包含指南、解释等在内的配套规定,更多地导入经济学分析、技术手段等有说服力的量化指标。这样的灵活调整,必须一碗水端平。

(三)从工具箱看,对资本的监管应当是事前引导、事中防范、事后监管相衔接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我国近年来不断优化“放管服”改革,强调简政放权、应放尽放,政府的手尽量在“收”。最典型的,就是自2018年起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自主选择是否进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不得再随意出台针对市场准入环节的审批措施,真正实现了“法无禁止即可为”。但进入门槛降低,客观上使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质量参差不齐。保证这些市场主体合规经营,尤其要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用好信用机制,用社会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织密织牢监管网。当然,监管工具箱也要多一些弹性,避免以罚代管。

以历史、发展、辩证眼光消除市场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