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一江碧水,渔民上岸路更宽(人民眼·大江大河这十年,蹲点村庄看巨变②)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9-30 06:48:06
浏览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因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记述,美了千年。

  推窗望湖,刘静用手机拍摄洞庭湖边的一个寻常早晨:天边绚烂的朝霞,与一湖碧水邂逅,宛若仙境。这条10多秒钟的短视频一发布,就引来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与前几年相比,如今的洞庭湖越来越美了。”刘静说,变美的不只是洞庭湖,还有退捕渔民的新生活,“我们把生态养殖的翘嘴鱼加工成风干鱼,然后在网上直播带货。去年,我在短视频平台上的销售额有30多万元。”

  刘静的家在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生态渔村,地处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

  悠悠长江水,南连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被称为“长江之肾”。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站,察看实时监测系统。总书记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了恢复母亲河的生态,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刘静的父母、姑姑姑父以及堂弟两口子曾经都是渔民。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的实施,六门闸社区76户152名渔民于2019年底全部退捕上岸。

  完善配套政策、开展技能培训、发展风干鱼产业……随着当地一系列举措出台,六门闸社区上岸渔民户均收入由2019年的2.5万元增至2021年的6万元。日前,记者走进洞庭湖畔,探访六门闸社区退捕渔民上岸后的新生活。

  

  “洞庭湖是我们的栖身之所,也是谋生之地。前些年湖里的鱼变少、变小了,大家都知道,长江禁渔是对的”

  架起三脚架,打开摄像头,调好补光灯……刘静手捧铺满风干鱼的竹簸箕,与父亲刘平一同出镜,在短视频平台上开始直播带货。父女俩声情并茂,几分钟内便吸引了数百名网友观看。

  “在洞庭湖上撑船摇橹大半辈子,哪会想到有一天当上主播、干上电商。”刘平笑道。

  将渔网一寸寸整理好,挽在左手臂弯,右手捻住渔网下端,再朝着顺时针方向用力一撒,渔网画出漂亮圆弧,扑进洞庭湖里……如今,这样撒网捕鱼的场景,偶尔还会出现在刘平的梦里。

  刘平的父母生育了4个孩子,到刘平这一辈又生育了6个。一家三代人中,6人是建档立卡渔民。刘平的妹妹刘淑珍最早当起渔民。1990年,20岁出头的她,嫁给渔民汪武军,开始用渔网编织一家人的捕鱼生活。

  刘平不愿再过父母一辈的渔民生活,想趁着年轻搏一搏,成为六门闸一带首批养蝌蚪、牛蛙的人。他还在洞庭湖边一处洼地上垒起泥瓦房,想就此安家。然而,1996年夏天的一场暴雨,击碎了他的梦想,“房子塌了,家里的东西一件都没抢出来。养殖的蝌蚪、牛蛙也全死了。”刘平说,没办法,还得上船当渔民。

  弟弟刘青转型成功。1966年出生的刘青,流转土地种过田,后来做起化肥农药买卖。不过他的儿子刘威仍当了渔民。

  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前,六门闸社区每年都有渔民洗脚上岸、自谋出路。促使渔民主动转行的原因在于:洞庭湖上的小气候复杂多变,让捕鱼的日子充满危险和艰辛,还时常面临捕不到鱼、挣不到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