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一江碧水,渔民上岸路更宽(人民眼·大江大河这十年,蹲点村庄看巨变②)(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9-30 06:48:06
浏览

  “年轻时就曾吃过‘当老板’的亏,现在就算你再借我一个胆,我也不敢。”刘淑珍说。原来,10多年前,刘淑珍夫妻俩拿着辛苦攒下的20万元钱,承包一个200多亩的鱼池养鱼,由于养殖技术不过硬,折了本。

  “那就进城务工吧,不用投钱,只要出力。”

  “可是,我50多岁了,哪有合适的工作?”刘淑珍犹豫着。

  “我帮您联系,先去看看。”

  没过多久,唐泽华开车带着刘淑珍,来到离社区40公里远的工业园区参观。这里有多家企业在招工,有的做熟食加工,有的做手工,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手,月工资3000元到4000元不等。

  “虽然简单易学、收入不低,但是受约束、不自在,离家又远,很难适应。”刘淑珍对流水线岗位的了解越深入,就越觉得自己干不来,心情沮丧。

  “没关系,大姐,您的基本诉求我掌握了。我们再想办法!”唐泽华说。

  刘淑珍的第一次求职就这样结束了。和她一样,不少退捕渔民习惯相对自由的劳作方式,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转变为组织纪律性强的工厂员工,有一定的困难。

  “转产就业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讲究方法,必须因人施策。”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君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杨光贵说,“我们前期对接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为了保障渔民上岸的生计问题,解除他们的燃眉之急。从长远看,只有立足本地自然禀赋和优势产业,尊重退捕渔民过去的劳作方式、生活习惯,加强技能培训,才能确保转产‘稳得住’。”

  进一步梳理六门闸社区退捕渔民的诉求后,当地对他们的转产引导更加有的放矢。

  “钱粮湖镇水源丰富、排灌自如,水产养殖是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尤其是稻虾种养,这几年逐渐发展成为本地农业支柱产业,用工需求量逐年增加。而渔民一辈子跟水相伴,对鱼虾等水产品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愫,又有着懂鱼懂虾的技能优势。”杨光贵说,君山区决定加大水产养殖技能培训力度,组织有意向的退捕渔民参训。

  从唐泽华那里得知培训消息,刘淑珍两口子立马报了名。

  2020年8月,培训班在六门闸社区开班。社区居委会3楼会议室里,满满当当坐了60人,刘淑珍一眼就看到了侄儿刘威。

  和姑妈奔着务工来参训不同,出生于1990年的刘威闯劲足,学习能力强,他打算学好稻虾养殖技术后,投一笔钱,大干一场。

  培训班上,来自隔壁华容县和湖北省潜江市的水产养殖专家给大伙儿进行了系统授课,教授内容包括鱼虾密度、水质、氧含量、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这些专业术语,刘淑珍还是头一回听到,也终于搞清楚自己10多年前养鱼失败的原因:放养密度太大,水里氧气不够,以至于大量鱼儿缺氧致死。

  专家讲述的淡水养殖前景,也给刘威以信心:“我们钱粮湖镇是龙虾特色小镇,每年都在六门闸社区举办龙虾美食节。发展稻虾,天时地利人和,干好了肯定能挣钱。”

  为期7天的培训,姑侄俩都收获满满。

  培训结束后没多久,刘淑珍接到刘威的电话:“姑妈,我流转了100多亩水田,您和姑父来搭把手吧。”

  挖沟、装网、管水……当年10月,刘淑珍两口子应邀而来,将学到的养殖技术用起来。

  “每年4月到8月,我们两口子就在稻虾田里忙活,每人每月收入5000元。”刘淑珍说,“在家门口端起新饭碗,又是干起来得心应手的活,再也没有‘上岸后干什么’的迷茫焦虑。”

  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每年都在开展,六门闸社区15户渔民借此投身小龙虾产业等。目前,社区共有2600多亩水稻田,除了近700亩种植双季稻以外,其余1920亩全是稻虾田。2021年,六门闸社区小龙虾销售额达到600万元,刘威赚了20余万元。

  “靠湖吃湖,如今换了个吃法。日子越来越好,让乡亲们切身体会到: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

  刘家上岸渔民中,刘平会制作风干鱼,早在2013年,他就和妻子熊玉兰在生态渔村的美食街上购置铺面,开办起风干鱼制作小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