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招商引资三十年:一座产业之城崛起背后的时代印记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2-09 10:20:07
浏览

原标题:杭州招商引资三十年:一座产业之城崛起背后的时代印记

  2003年8月13日,坐落于上海外滩的威斯汀大饭店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在这里,普华永道受杭州委托给外国驻上海总领事和商务参赞、跨国公司驻上海代表,以及来自杭州的党政要员、百家民营企业代表共400余位参会者作专题分析报告。

  普华永道在报告中指出,彼时外资在中国投资正兴起第三波浪潮。在此之前,第一波浪潮的机会已被中国南方的珠江三角洲抓住;第二波投资浪潮则让江苏南部的城市迅速崛起。如今的第三波浪潮,浙江杭州应该可以找到其中的机会。

  这场近20年前看似平常的杭州投资说明会,却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杭州产业发展步入一个全新阶段的标志,同时也是杭州招商引资思路与模式跨越早期探索,逐渐形成自身特质与风格的生动注脚。

  这场城市说明会之前,成立于1993年4月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简称杭州经开区)承担了杭州发展工业经济的主平台重任,为杭州承接出口加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核心阵地,也是杭州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

  这场说明会召开之后,杭州为抓住时代洪流下的产业投资机遇,先后推动滨江、大江东、城西等多地的产业平台从当初的“沧海桑田”蜕变为如今的产业集聚区。

  回顾过往近30年,杭州城市与产业发生巨变,城市GDP从1993年的424.7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18109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8位。这背后,不只是杭州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时代红利,还应有招商引资工作这条“生命线”的重要贡献。

  近30年间,杭州的招商引资核心脉络大致先后经历了以单纯的土地、税收为主的1.0版本;到以人才、政策、服务为主的2.0版本;再升级到如今以产业规划前瞻化、要素统筹市域化、产业培育生态化为主的3.0版本。

  近乎每一个招商引资版本迭代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杭州产业发展背景的时代变迁。如今杭州提出“五大产业生态圈”,在产业发展由“链”向“圈”的进化过程中,新时期杭州的招商引资也正式步入4.0时期。

  [萌芽]

  外商投资“最好的招牌”

  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开发区大有希望”的感召下,以及1991年“抓紧浦东开发开放”的决定后,1993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杭州经开区在原杭州钱江外商台商投资区江北下沙区块内正式设立。

  与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批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相比,杭州经开区成立的时间晚了8年。在这之后,1993年至1999年间全国仅批复了“苏州工业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少数经开区与高新区。

  机会来之不易,遂从一开始杭州经开区便围绕“规划、建设、招商”三大核心主线,通过滚动式开发抓住引进外资扩大开放的时代机遇。

  1993年4月28日,杭州经开区迎来第一家投资企业——华银进驻下沙投产,主要生产无纺布。1996年,“名气够大”的摩托罗拉来到下沙建厂,摩托罗拉的到来成就了下沙一号大街广场附近的招商地位,这里曾被称之为杭州经开区的“黄金十字路口”,也是当时下沙吸引世界各地外商投资“最好的招牌”。

  杭州经开区从市政府仅能够支持一根自来水管和一条公路的条件起步,但并不耽误开发区的招商成果。仅1992年筹备经开区建设时,就落实外商投资项目22个,到1994年华银等首批项目投产,杭州经开区的招商引资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先后成功招引日本松下、英国联合饼干、美国眼力健、玫琳凯等国际企业,以及康师傅、娃哈哈、中策橡胶、华春化纤等企业。

  从那时起,杭州开始逐步摆脱由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都锦生丝绸等产品所代表的轻纺工业和旅游城市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