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农家看振兴
图①:安徽省天长市丰仓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昌在麦田里查看苗情。
本报记者 朱 隽摄
图②:河南省中牟县狼城岗镇青谷堆村返乡创业青年李泽西在直播带货。
王瑞怡摄
图③:上海市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华亭人家景区的设施农业大棚,棚内栽植的水培蔬菜长势良好。
张颖庆摄
正月新春乐融融,广袤乡村洋溢着浓浓的喜气。春节期间记者回乡探亲,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农业农村的蓬勃脉动;在和乡亲们的畅谈中,体会他们的所念所盼;在热气腾腾的年味儿里,近距离观察农业新亮点、发展新态势、乡村新风貌;从一户一村的新变化,探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编 者
和“老把式”聊种粮经
练就科技种田“十八般武艺”
本报记者 朱 隽
这个春节,安徽省天长市的雨时断时续,从年三十晚上下到了年初二。正月初二,雨势刚收,丰仓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昌就下了田,察看田里有没有积水、水沟有没有被淤塞。眼见着绿油油的麦苗又蹿了点个儿,张建昌高兴地说:“是场喜雨,让麦苗喝饱了水,攒足了劲。”
今年51岁的张建昌,家在永丰镇桥湾社区,跟粮食打了几十年交道,“咱就没离开过地。”这两年,稻油、稻麦轮作,让张建昌没得闲。论亩产,去年水稻约1600斤、小麦1000斤、油菜籽350斤,两茬下来,产量超过吨粮。说起连年丰收的经验,他总结了两点:“一个是要良种、良法、良田配套,一个是要走规模化、组织化的路。”
“好种多打粮”,张建昌格外看重种子。他说,现在种子品种众多,拿水稻品种来说,仅在天长市场上就能找到200多种。“种粮是露天的产业,受气象条件影响大,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本地气候,选择能够稳产的品种更能规避风险。咱们种粮大户的责任就是试验示范更稳定的品种,帮助小农户解决选种难题。”
如何让好品种的潜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需要配套的高产管理技术。”多年的实践探索,加上细心学习,张建昌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实用技术——机插秧弹性秧龄育苗技术,解决了水稻秧龄过长无法栽插的问题;侧深施肥和缓控释肥技术,施一次底肥抵得上多次追肥的效果,肥料利用率提高20%;水稻留高茬小麦免耕条播技术,解决了秸秆全量还田造成土壤间隙过大和小麦缺墒的问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练就科技种田的“十八般武艺”,张建昌不仅被天长市农广校聘为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兼职教师,还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
天长中小企业众多,经济较为发达,大多农民可就地就近就业。虽然在农忙时可以请假回家种地,但想要雇人帮忙,也是一工难求。在张建昌看来,解决“谁来种地”难题,提升种粮机械化水平尤为迫切。这些年,张建昌联合合作社其他合伙人先后投入200余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等农机具。加上社员带机入社,如今240多台(套)“大铁牛”,让合作社水稻、小麦、油菜种植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既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今年春节办年货时,张建昌没给自家买啥,却给合作社又添了两台水稻插秧机,“今年双抢时,效率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