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线串起一条链(一线调研)(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4-13 06:31:06
浏览

  “合资企业供应商的准入门槛非常高,我们得不断改进技术,才能闯进去。”成三荣回忆,为了能给大众供货,沪光每年都请对方的评审团队来审核4次,发现问题,立马解决。

  又是5年时间,一次次审核,沪光从C级供应商“磨”成B级,可以给大众供应部分线束;直到2012年,才终于成为其整车线束供应商。

  尽管如此,国外供应商起步早、技术成熟、成本控制更好,当时依然把控着行业话语权。生产一套大众整车线束,需要上千个零部件,小到胶带、端子、橡胶件,大到电器盒、导线、护套等,90%以上靠进口——不仅成本下不来,常常还得看国外供应商的脸色。

  “要打破外资垄断,仅靠我们一家之力远远不够。”成三荣说:“如果不能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国产整车线束就很难成气候。”

  并跑

  深度融入,促进企业群“聚起来”

  走出沪光总部大楼,沿着昆山古城路一路往北,大约半个小时车程,就到了福田塑胶制品厂。

  厂房里,设备琳琅满目,工人有序忙碌。黑色、白色塑料粒子混在一起,通过机械手臂,源源不断被吸入生产线内。另一端,机器吐出一根根黑色波纹管。这些波纹管经过切割打包后,将被装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沪光原料仓库。

  小小的波纹管,看似和普通塑料管没什么区别,却具备耐磨、降噪、阻燃、防腐蚀、抗干扰等多种功能,套在线束外,起到关键保护作用。

  “我们给沪光供了20多年货。”福田塑胶总经理吴福弟回忆,2001年,靠着1条生产线、6套模具,当时53岁的吴福弟向亲戚朋友借了50万元,接下沪光的第一笔订单,开启创业之路。如今,福田塑胶年产值已过千万元。

  在昆山,整车线束产业链的吸附力逐渐增强,沪光已成为20多个全球知名汽车企业的供应商。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本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来到沪光总部工厂,上千平方米的开线车间里,各式各样的自动化设备令人目不暇接。工人在控制室里点点按键,一盘盘五颜六色的导线、端子、模具等,就通过智能物料传输系统以及有轨制导车辆系统,送至开线工位。经过加工,再自动运到指定位置。

  这套智能物料传输系统的供应商——荣智工企智能技术(昆山)有限公司,距离沪光总部工厂只有10余公里。

  荣智工企创始人之一徐海栋,干了10余年仓储自动化。企业初创时,名气小、订单少。2019年初,面对沪光一个近2000万元的大订单,荣智工企迅速扩大团队,引进新设备,几个月就拿出一套高标准智能物料传输系统。

  项目顺利实施,荣智工企在业内“一战成名”,随后又成功拿到京东、宁德时代等企业的订单。

  整车线束产业链上,国产零部件的影响力持续提升。“现在,一半以上零部件都能从国内供应商拿货。”成三荣说,就近采购,成本下降,产品竞争力也就更强了。

  不少外资企业也开始往昆山聚集。

  德国知名企业科络普,仅每年给沪光供应的各种胶带价值就超3000万元。2014年,科络普在长三角的子公司搬家,来到距离沪光只有20多公里的平谦国际(昆山)现代产业园。瑞士连接器龙头企业泰科电子,也正谋划在沪光周边建新厂。“紧靠着我们在亚洲的最大客户,供货可以更便捷。”泰科电子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昆山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汽车相关产业投资商前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