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6-12 09:10:18
浏览

新华社南昌6月11日电 题: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新华社记者李兴文、胡锦武、高皓亮、邬慧颖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为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中央宣传部6月11日启动“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参加采访的新闻记者将追寻革命先辈足迹,回顾长征路上的重大事件,深入挖掘艰苦卓绝斗争历程中的感人事迹,以生动鲜活的全媒体报道,展现长征沿线的历史变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新华社从即日起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专栏,集中播发我社记者采写的相关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这是1988年拍摄的江西省于都县城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提供)。新华社发

这里的桥,让远征者跨越汹涌波涛,到达胜利的彼岸。

这里的桥,见证苦难与辉煌,象征着民心党心息息相通。

6月1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启动。

于都河静静地流淌,当年中央红军主力出发的渡口旁,一段浮桥无声地诉说着85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传扬着“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的佳话。

桥相连

于都县贡江镇建国路上一处没有门板的老房子,如今成了游客慕名而来感受长征的去处。客家老宅内,“两井三厅”保存完好,进门处却没有门板。这是红军后人刘光沛家的祖屋。

“为什么我们家没有门?”幼年时刘光沛问,母亲告诉他:“门板被你爷爷拆下来给红军搭桥了。”

桥,决定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1960年,江西省于都县部分长征老红军同志一起合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提供)。新华社发

1934年10月,在于都河北岸集结着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此时的外围,敌军重兵正围追堵截,步步紧逼。

桥,承载着军民的鱼水深情。

红军长征出发时,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甚至寿材,几乎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用来搭设了浮桥。通过8个主要渡口、5座浮桥,红军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征途。

于都河,由此有了“长征第一渡”的不朽名号。

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游客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参观(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85年,弹指一挥间。紧挨着“长征第一渡”,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巍屹立,述说着苏区军民一心、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桥,见证着于都的沧海桑田。

“如今所有渡口都建起了大桥。”从5座浮桥到35座大桥,2017年落成的梓山贡江大桥是最年轻的一座……1996年参加工作的于都县交通局干部丁石荣对于都河上的桥梁如数家珍。

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这是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富硒农业产业园一景(2018年9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村里的蔬菜无论是北送南昌,还是南下广东,能少走100公里路程。”距离大桥不到10公里的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中,一排排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鳞次栉比,梓山镇潭头村村支书刘连云对这座大桥感触最深,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都参与了蔬菜产业。

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游客在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富硒农业产业园内参观(2018年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