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我生命中的光”
原标题:“考古是我生命中的光”
体内的癌细胞正在多发性转移,病魔正在无情地吞噬着他的健康和生命,但眼前的他却站在讲台上,毫无保留地给爱徒们传授他的“真经”——
“考古学科的意义不应局限在内部的肯定和理解,而在于超越自身的畛域,达到启迪其他学科的作用。”
“考古重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考古学让遥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血肉相连。”
“未来中国考古人能立足于世界考古学之林,就必须在世界文明的视野下,思考中国文明为什么走的是这么一条路,中国文明的特征是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
…………
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152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学生,被学院院长、导师段清波的生动讲授深深吸引。他深邃的思想,宏大的视野,多维立体的学术构建,再次让他们心潮澎湃。然而,学生们哪里知道,站在台上他们敬爱的导师在忍受着多大的病痛。
结缘秦陵考古并终成权威
1981年,17岁的晋南小伙段清波带着梦想,考入他心仪的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从这里,走出了我国文物保护领域一半的精英人才。
7年后,他以优异成绩从西北大学硕士毕业。“我在大学主要研究史前新石器考古,而陕西考古研究所(今陕西考古研究院)侧重于周秦汉唐断代考古,为了工作需要,我选择了转型。”日前,在陕西省肿瘤医院病房里,段清波向记者回忆起往事。
1998年11月的一天,正在考古工地忙碌的段清波接到了考古所时任所长韩伟的电话:“清波,秦陵考古队缺个领队,所里考虑让你去主持工作。”
这让段清波激动不已。要知道,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这里曾发掘出土震惊中外的秦陵兵马俑,也埋藏过美轮美奂的秦陵铜车马。做秦始皇陵考古工作成为一些考古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面对领导的信任和前辈的斐然成就,段清波对新工作既感压力又充满期待。之后10年,段清波带领考古队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完成了对秦陵地区300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其间,发现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三出阙遗址,首次发现了陵园城墙内外长达8000米的廊坊建筑,发现了规模惊人的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发现了陵区内地位仅次于秦始皇帝的高级贵族“中”字形大墓。
对当年段清波在秦陵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印象深刻:“他从接手秦陵考古之初就非常注重陵墓整体布局与规制的调查勘探,并且始终将秦陵放在中华文明发展变迁视阈下研究。”
凭借敏锐的学术嗅觉与前瞻性,段清波在秦陵考古的头5年,先后主持完成了3本考古报告(《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2000)(2002))。此后,他又出版了《秦陵——尘封的帝国》《秦俑——帝国的卫士》等9部专著。这一切,奠定了段清波在秦陵以及秦始皇研究中的权威地位。
如今,躺在病房里的段清波仍念念不忘,1999年他在秦陵发掘出土了20余件“百戏俑”(彩俑)。“那些俑身系短裙,上身、下肢却是裸露的,肌肉骨骼呈现出力量的美感,和之前出土的秦俑明显不同。那是一组承载着中西方交流互鉴的‘文化密码’。”讲到兴奋处,段清波竟不自觉地挥舞起枯瘦的右臂,全然忘记了扎着的吊针。
用双脚丈量1900公里长城遗址
2006年,时任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再次转型——从秦汉考古转向长城资源研究。
长期以来,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然而,对于长城的长度、走向、结构、布局以及时代、地域等基本特征,考古资料上却存在大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