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奋斗者)(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0 20:05:36
浏览

  吴天一曾亲身参与过青藏公路建设,那时由于对高原病缺乏认知,一些平原地区来的干部职工患上了高原病,有的人因此牺牲。“国家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我终于能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铁路的建设者们了。”

  吴天一在担任青藏铁路一期建设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期间,建议在工程沿线设立115个医疗机构,上场医务人员600多名。如此一来,即使职工生病,也能在半个小时内得到有效治疗。在他的坚持下,工程全线配置了17座制氧站、25个高压氧舱,脑水肿、肺水肿等急性高原病抢救成功率近100%,发病率稳定在7‰左右。

  为扼制高原病,吴天一连上厕所这样的细节也不放过。“外面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工人晚上披件衣服出来上厕所,第二天很容易感冒,发展下去就是肺水肿。”为此,他建议在职工宿舍修建“电厕所”,里面设有供暖设备,基本杜绝了上厕所带来的高原病风险。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从平原地区赶来的救护队因为不适应高海拔环境,到达灾区后,许多队员高原反应严重。当时已经70多岁的吴天一得知后,第一时间带领医疗队赶赴玉树,一面抢救地震伤员,一面救治平原来的救护队员,同时还要传授高原病防护知识,一连几天几乎不眠不休。“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8小时,必须争分夺秒。”吴天一回忆说。

  执着坚守,六十年如一日研究高原医学

  常年的野外工作,他数不清遭遇过多少次车祸,能数清的是身上的14处骨折。“最厉害的一次是在海西州的象鼻山,当时车从山上翻下去,我左边的四根肋骨、肩胛骨都断了,髌骨粉碎性骨折,腓骨胫骨也断了。”当时很多同事都很难过,吴天一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天天跑,哪有不出事的,100天后我一定能站起来!”结果,106天后,吴天一就骑在马背上,又去了一趟阿尼玛卿山。

  1992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综合舱。当时动物实验都已做过,第一次人体模拟试验由谁进去?吴天一几乎没有犹豫:“技术设计是我做的,当然应该我第一个进去。”当大气压从海拔8000米标准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刹那间吴天一头疼欲裂,鼓膜被打穿……

  很多人都劝过吴天一:“您坚守60多年了,已经功成名就了,到内地的大城市去享清福吧。”他们得到的总是这样的回答:“我身后就是青藏高原,我的事业在这里。”

  上世纪80年代,吴天一发表过关于“藏族高原适应性”的文章。就是这篇文章,让失散多年、早已定居美国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辗转找到了他。当时已在国际高原医学领域很有声望的吴天一,也收到了来自国外大学的邀请,但吴天一回绝了:“我的事业在中国,在青藏高原。”

  每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吴天一总是把腰杆挺得笔直。“中国的高原医学搞得好,不是我吴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青藏高原了不起,高原人群了不起。”言语中透着由衷的自豪。

  如今,每天上午9点半,吴天一都会准时来到实验室工作。“我现在主要研究人群在高原的习服性,现在每年这么多人到青藏高原来,保证他们的健康才是我们的‘大课题’。”吴天一笑着说,“我是搞高原医学的,长期跟缺氧打交道,但自己不能‘气馁’。”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0日 06 版)

(责编:李枫、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