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农房改善进行时,市委书记戴源“把脉开方”!(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10-14 21:00:18
浏览

“我们调查过了,全市150万户农户中,45万户有住房改善意愿,占总农户的30%。”戴源说,“党委、政府推进一项工作,能够直接惠及10%的群众,就很不简单了。农房改善可以惠及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农民群众,推进农房改善既尊重规律,也契合农民意愿,需要下气力去做。因为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最基层最艰苦的人民群众为中心,就是体现党的宗旨,就是践行我们的初心使命。”

所到各村,戴源一再告诫村组干部,“拆房给群众多少钱,房子盖多大,花多少成本盖房子。这三点一定要想明白。要针对群众不同的住房改善需求,分类设置进城入镇、退宅还耕、购房贴息、集中新建、原地翻新等不同政策,切实满足农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县镇两级要把政策搞透,想尽一切办法帮农民省钱。”

听说收成村有位70多岁的老人,晚上突发脑溢血,由于老村交通不便,120救护车开不进去,耽误了救治。“集中居住点选在哪里很重要,现在农村老人居多,选址一定要针对实际,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需求。”戴源说,“不能盖错房,不能用错地,要尽量选择在原村相对集中居住的毗邻区域,远离‘三高’:高铁、高速、高压线,靠近‘两道’:国道、省道,不仅让群众留得住乡愁,还要让群众靠近田、贴近厂、临近路,生产生活方便。”

在梅苏村,戴源察看了不同时期三种不同形态的农房:2008年建的联体别墅,2013年从节约土地角度建的7栋多层楼房,去年新建的两层联排新农房。群众讲,联体别墅是商业开发,买不起;多层生产生活不方便,年纪大了爬不动,情愿住车库,也不想上楼。历经几轮摸索,这次新建的,群众都比较满意。戴源说,农房改善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群众的“小事”就是干部的“大事”。从脑中“一张蓝图”,到眼前“一幅实景”,里边有很大学问,一定要用心、用情,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收成村90平方米的房子,设计院一开始考虑到要保证3个卧室,楼下没有设计卫生间,县镇干部在实地察看中觉得,老人一般住在楼下,使用卫生间很不方便,及时修改了户型方案。

戴源说:“这些细节,看似小问题,但如果不充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就会影响农房改善的大局。”看到有些居住点房型较大,戴源问村组干部,“四类人群”是怎么安置的。看到有些房型设计很好看,但阳台没有封闭,戴源说,“雨水可以直接打到房间,不如统一封起来。”走进大桥镇大桥村居住点正在装修的新房,戴源掏出手机,数着地板算起了房间与客厅的面积,替村民谋划起房间的摆布。

“户有其屋,更要户优其居。”在每个新居住点,戴源都要看看卫生室、超市、快递、文娱场所等基本配套是否到位,听说有些居住点在“十通”的基础上,还通上了燃气,戴源说:“我们要让新农居既有农村的形态,更有城市的便利。”

“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与理解。”戴源提到毛主席在《长冈乡调查》中说过的一段话:“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取得了群众对于苏维埃的信仰,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对如何把老百姓的事情想得细致、做得周全,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戴源与村组干部讨论得更细,“农房改造后,人地分离现象突出,由于土地整理和规模流转,二轮承包地四至边界不再明确,农民的权益怎么保障?集体资产怎么分配?”他说,苏南早在十多年前就做了探索,农村集体资产实行按人确股,土地股份合作实行以地确股,确权确股不确地。他要求各地在农房改善的同时,超前考虑股权划分的问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样农户即便进城入镇、进集中居住点,也能够分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