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岩“新生”
“面纱”从洞口缓缓揭开。
福建省博物馆退休职工陈子文须发已白,手指前方:“就在左上角的那片探方下,我们第一次发现人工石铺地面。”
石铺地面来自4万年前。洞穴里居住的古人类搬来砾石,铺地防湿。“室内装修”遗迹留存至今,世所鲜见。更为久远的人类印记在同一座山里被发现——人类在福建的活动历史因此被提前至距今约18.5万年。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1999年的那次考古发现,让万寿岩露出“面纱”一角,引起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作为三明钢铁厂(以下简称“三钢”)的石灰岩矿基地,用于开矿的炸药正不断蚕食万寿岩山体。陈子文带队的考古发掘始终与爆破声相伴,声声刺耳。
“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2000年1月,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同志作出批示。万寿岩从开矿的炸药包下被抢救出来,并得以整体保护,20年后,这里是福建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专家评价,万寿岩遗址的光彩重焕,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关系的生动样本和经典案例。
发 现
三明多山,岩前盆地却是少有的平坦处。万寿岩孤峰兀立,尤显挺拔。不同人眼中,这座石灰岩山体,有着不同的价值。
“三钢”眼中,这是周边难得的一座露天矿山。石灰岩是炼钢熔炉剂的重要原料,而万寿岩的石灰岩储量,仅地上部分就多达6000万吨,且品质极佳。开矿始于上世纪70年代,企业不仅购得了万寿岩周边地块采矿权,还为此专门修了一条30多公里的公路,连通厂区。
岩前村村民眼中,万寿岩悠远神奇,不容侵犯。一处名为灵峰洞的洞穴,还存留着古时观音庙的遗迹,年代大约可追溯至宋代。
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当时在市博物馆工作的余生富眼中,万寿岩另有一种神秘。1989年,三明市开展溶洞调查,余生富是调查组成员之一,“在万寿岩的溶洞里,我们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可以确定距今1万年以上。”
年复一年的采矿爆破声中,万寿岩日渐“瘦身”。半山腰的灵峰洞,洞口已被削去了2/3。焦急的村民四处奔走,并与采矿方直接对峙。他们还进入万寿岩挖掘,清理出一些宋代晚期的瓷片。1998年底,当地村民以保护文物为由撰写呼吁书,多方呈送。
1999年,三明市的经济总量不过217亿元,而万寿岩采矿一旦停摆,将给“三钢”造成60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
当时分管文物保护工作的三明市原副市长严凤英,态度鲜明:“有文物,根据文物法必须保护;没有文物,就不能阻拦‘三钢’合法采矿。”
1999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一支由福建省博物馆、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三明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开始对万寿岩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陈子文担任领队,“三钢”则为考古队提供经费,双方约定,考古期限为一个月。
“真有一种限期破案的感觉。”陈子文笑说。
先从灵峰洞入手,几天下来收获甚少。随后转战山下船帆洞,下挖1米多,遇到生土层,队员们心里愈发没底。“生土层就是没有人类活动过的地层。”陈子文回忆:“对于旷野类型的遗址来说,一般挖到生土层就算结束了。可洞穴考古不同,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我们没有放弃。”继续发掘,往下1.7米,石铺地面显露。
石铺地面约120平方米,砾石加工痕迹明显。洞口方向,一条水槽紧挨,亦有清晰的外力加工痕迹,作排水之用。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涵盖巨貘等10余种,均属万年之前的灭绝种。经初步分析,石铺地面很可能是古人类为防湿防潮而进行的“室内装修”遗迹。
“就像抱了个大金娃娃”,陈子文说当时的感受,“这肯定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
转 机
万寿岩似乎迎来了命运转折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