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岩“新生”(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17 11:10:04
浏览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批示精神,我们决定从编制保护规划入手。”余生富介绍,2002年,三明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针对旧石器遗址作保护规划,当时在全国都不多见。”

  这份高起点的保护规划,成为万寿岩的“新生”蓝图。

  划定保护红线,成立保护机构,实施文保工程,开展环境修复……重归静好的万寿岩遗址自此被小心呵护。比如,余生富就几乎很少为钱的事情发过愁——三明市财力并不雄厚,但只要是万寿岩需要的文保项目,都能顺利得到各级资金的支持。

  制度“护航”的思路一直延续。2001年,三明市制定了保护万寿岩遗址的政府规章。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台《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这是三明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出台的第二部地方性法规。”余生富说。

  也并非没有困惑。

  开展第三期文保工程时,余生富就曾遭遇当地村民的诘问:“保护万寿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话虽质朴,却给他不小触动:“遗址保护不应只是‘自娱自乐’,怎么让成果与大家共享?”

  趁着国家启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契机,万寿岩随即加入申报方阵,并在2017年底成为福建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就是要以考古科学为依托,让遗址信息和价值可触摸、可分享。”在郑国珍看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万寿岩应有更大作为。

  2019年6月,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徜徉园区,满目苍翠。游客可以在人工石铺地面前遐想古人类生活劳作的场景,也可以在遗址博物馆的声光电影中感受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生态。三明市综合实践学校老师朱艳芳,如今每周都要带着学生来万寿岩研学。“船帆洞的地面为什么要铺上石头?”“人工石器是用来做什么的?”实地探秘,打开一扇扇知识之窗,学生们的叩问穿越万年。

  “生态美了,人气旺了,村民们在周边办起农家乐和休闲产业,腰包也更鼓了。”岩前村老村支书王源河与当地村民,正深切体会到万寿岩给他们带来的另一种前景。

  多样化的体验还在不断丰富。“在保护的前提下,突出万寿岩的史前文化特色,让更多人了解万寿岩。”三明市文旅局局长廖荣华说。

  “重温总书记当年的批示,我们既深受启发,也感到责任重大。如何在继续保护好万寿岩遗址的同时做好这后半篇文章,如何让我们的决策真正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都是今后需要反复考量的方向。”三明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7日 01 版)


(责编:邓志慧、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