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公司工作,我们都很自豪”(3)

光山新闻网 山阴新闻网 2019-04-01 10:29:30
浏览

  结束了上午忙碌的工作,苏赫巴特尔来到项目食堂吃午饭。食堂菜色丰富,炖牛羊肉、羊肉面条等餐食应有尽有。苏赫巴特尔端着一碗刚出锅的羊肉炒饼在一张餐桌旁坐下,“说实话,来中资企业工作前我还有些犹豫,担心吃住不习惯、语言不通。但后来到项目上一看,所有的担心都没有了。项目部专门给咱们当地人搭了蒙古包,开了食堂,而且吃住免费,真是舒心方便。”

  去年中秋节前夕,企业工会为当地工人发放了牛羊肉、饮料等慰问品。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项目部邀请当地员工一起参加文化活动。“能参加这个活动特别好,一是让我们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企业在节日也想着我们,让我们觉得和中国朋友并肩工作,我们是一家人。”苏赫巴特尔说。

  关心不止于此。苏赫巴特尔的组里有十几个工人来自牧区,每年3月从牧区来乌兰巴托工作。因为天气原因,蒙古国的施工期很短,但每年7月蒙古国国庆那达慕期间,企业都会安排来自牧区的员工回老家一个月,放牧过节。

  苏赫巴特尔的妻子在乌兰巴托的另一家中资企业担任仓库保管员,大女儿正在读小学,小女儿今年3岁,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在乌兰巴托市桑吉诺海尔汗区有一处院子,原本盖了5间平房。来到中国援建项目工作后,随着收入的增加,他又在院子里盖起了一幢两层四居室的小楼。家里彩电、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还有一辆小汽车。

  “家里有钱了,我又实现了一个愿望,就是带着家人到中国走走看看。我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如果不是在中企工作,我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苏赫巴特尔说。

  像苏赫巴特尔一样,在这个项目工作的蒙古国员工对工资收入和工作环境都很满意。他们月薪超过百万图格里克(约3000元人民币),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蒙古国工人大部分来自牧区,在乌兰巴托没有住处。公司除了为这些员工免费提供食宿以外,还给他们发放工作服、劳保用品等,“工资几乎全部存了下来”。

  “在中企工作,日子越过越好。”在宿舍里,苏赫巴特尔掰着手指盘点工友们的喜事:巴音在老家盖了一栋房子,准备今年冬天全家搬入新房;来自后杭爱省的达瓦苏伦前不久在老家买了块地,圈了一个院子,盖起了5间平房;那森加尔格勒的儿子今年从牧区考上了蒙古国国立大学;二十几岁的奥特根图格斯最近找到了女朋友……

  苏赫巴特尔的大哥也在一家中资建筑公司工作,还有一个弟弟在乌兰巴托大市场销售中国服装。整个家庭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苏赫巴特尔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和生活充满信心,他说:“如果可以,我会选择一直在中国企业工作。”

  “提供了实现抱负的理想平台”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丁雪真

  “作为一名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者,我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为巴基斯坦带来的发展机遇,所以我愿意成为企业和当地沟通的那座桥。”

  在伊斯兰堡见到阿迪尔的时候,他刚从项目营地出差回来,这位穿着干练得体的年轻人目前在中国葛洲坝集团巴基斯坦达苏水电站工程担任项目经理助理。达苏水电站项目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的科希斯坦地区,距离伊斯兰堡大约要8个小时车程。阿迪尔对自己在中企工作充满自豪:“我继承了父亲的‘中国情缘’。”

  从阿迪尔记事起,父亲就有“中国情缘”。虽然父亲是一位大学英文教授,但是他对中国语言文化却有着深深的热爱。在父亲的教导下,阿迪尔从小读中国历史、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父亲的热爱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他。阿迪尔说,“父亲鼓励我学好中文,常常教导我说,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