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导师如何把学生带到世界前沿(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04 09:07:19
浏览

1963年9月至1966年1月,唐敖庆在其任教的吉林大学主办物质结构学术研讨班。在研讨班上,由唐敖庆提出的配位场理论方法成为一份切实有效的研究纲领。“讨论班学员在唐敖庆的带领下,很快进入理论化学前沿研究领域,开展了配位场理论研究,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研究方法,在统一配位场理论各种方案基础上提出了新方案。”

据樊小龙的研究,此次讨论班后,中国理论化学界第二代研究人员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坚力量。其中,邓从豪任山东大学教授,刘若庄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乾二任厦门大学教授,鄢国森任四川大学教授,戴树珊任云南大学教授,孙家钟任吉林大学教授,江元生、游效曾任南京大学教授,黎乐民任北京大学教授。

唐敖庆的第三代学生是在高校导师体制下培养起来的研究生。与第二代相比,第三代的人数明显增多,年龄分布广泛。其中的优秀者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高校的化学院系。第三代成员普遍的培养模式是在第二代理论化学家门下攻读学位,后留在其所在高校任教,成为该高校化学院系的中青年教师力量。

福井谦一的第二代学生中有4人入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除了诸熊奎治外,还有平尾公彦、加藤重树、中辻博。他们继福井谦一之后,站在了世界理论化学研究前沿。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曾统计过2004—2008年该实验室与日本京都福井基础化学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从短时段视角来看,该实验室在国际论文数量、化学物理杂志和物理化学杂志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大于3的期刊文章数量和他引次数方面,都明显高于日本京都福井基础化学研究所。但樊小龙却认为,并不能由此得出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从长时段视角来看,从整个学术传承的发展趋势来看,情况远没有短时段分析那么乐观。甚至可以说,我国理论化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持续创造力与日本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在樊小龙看来,这么说的理由首先在于我国现阶段处于世界学术领先地位的理论化学家远远少于日本。作为国际理论化学界同行评议的重要指标,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和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奖代表了国际理论化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中国除唐敖庆外,还有清华大学教授帅志刚当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2001年回国的北京大学教授刘文剑于2006年获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奖。刘文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就读于山东大学,师从邓从豪,1995—2001年留学德国。

“目前中国处于国际理论化学研究最前沿的科学家只有刘文剑一人是唐敖庆的学术后辈,而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的8名日籍院士中,有5名是福井谦一学术谱系的成员,唯一一名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奖的获得者也来自福井谦一谱系。”

其次,唐敖庆学生中的佼佼者无论是个人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的文章数量还是整体产出情况都与福井谦一的学生拉开了差距。

唐敖庆和福井谦一,这两个在学术鼎盛期都活跃于世界一流理论化学研究前沿的理论化学家,却培养出了不同世界影响力的学术后辈。

学术自治和“为学术而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