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教育感最强的科学家(4)
早在很多年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并不知道叶企孙是谁。直到有一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我,你应该去关注一个人,他叫叶企孙。听完他简述叶企孙的生平,我的震惊程度丝毫不亚于柴静当初写《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叶企孙》的反应。
叶企孙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培养了79名院士,半数以上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还在于他对于办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高瞻远瞩。他是清华建立“教授治校”的主要当事人之一,他按学科规律办学,重视青年师资培养而不“挖墙脚”,强调重质不重量、不能重科研轻教学,小班教学、类似现代书院制的育人模式等,至今仍然值得高校双一流建设借鉴。
“教育感”是储朝晖在研究叶企孙时新造的一个词。他曾多次向我提及,教育感是对教育的专门知觉,体现在叶企孙身上,一方面是对学生有非常敏锐的洞察,能够直接准确地感知到这个学生在哪方面有优势;另一方面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前沿、科研的前沿非常敏锐的感知。叶企孙能够依据学生的天性对应地将他带到研究人类科学文明的前沿去。
教育视角之外,储朝晖更愿意用文明的视角,跟我探讨叶企孙跌宕起伏的一生。在《文明的历程——怀念叶企孙》一书中,他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叶企孙是一把尺子,一个人和他所处的社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意味着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的文明程度与水平的高低。”
叶企孙汲取人类文明并扩大文明的影响力,以科学救国的拳拳之心,掂量人生的重大选择。他以科学家的理智,来实现报效祖国。在北京学生游行遭军警枪杀,他一字一顿地规劝王淦昌等学生“谁叫你们去的?……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到外国凌辱,就只有靠科学!”在遭受各种迫害之下,他始终坚持“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说假话”,坚守自己的文明底线。
2018年是叶企孙诞辰120周年,也是我参加叶企孙纪念活动最频繁的一年。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这一离叶企孙曾经住所较近的地方,他的学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向纪念会主办方发来贺词,“鼓励想办一流大学的人向叶企孙学习”;在清华大学,来宾们蹚着水前来参加他的纪念会,他的学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追忆了跟随叶企孙学习热力学的经历。
对于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活成他的样子。
叶企孙逝世两年后,李政道发起CUSPEA项目,在国内尚无GRE、TOEFL考试的年代,在1979年到1989年项目实施的10年间,将900多名优秀物理学子送到美国名校求学深造。依稀可见,叶企孙当年向全国优秀学子开放庚子赔款留学项目的影子。
《中国科学报》 (2019-10-11 第4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