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危机时刻,临床研究更应秉持科学原则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04 18:17:42
浏览

 
 
大危机时刻,临床研究更应秉持科学原则  
 

截至3月3日,全球共报告了90893例COVID-19病例,3110例死亡。

3日当天,中国报告了129例病例,这是自1月20日以来的最低病例数。在中国以外, 新冠病毒已经扩散到72多个国家,确诊超1万例,死亡166例。

不过,WHO依然未将此次疫情定义为大流行病。通常大流行病被理解为一种无法控制的疾病在多个地区的传播。WHO总干事谭德赛表示,遏制COVID-19是可能的。

目前,全球病例90%发生在中国,中国境外报告的病例80%来自韩国、伊朗、意大利三个国家。这使得三国疫情走向成为关注焦点。

从3日统计看,新冠疫情在这三国仍有“脱缰”之势。当日,韩国确诊病例4812例,新增600例,死亡28例。意大利紧跟其后,确诊人数2036人,新增病例347例,死亡52例。伊朗的情况也更加严重,确诊1501例,新增523例,死亡66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3日发布的报告中,日本不再被列为WHO最关注的国家。其确诊病例(不含钻石公主号)268例,新增14人,死亡6例。

同时,病毒仍在各大洲蔓延。在亚洲,除中日韩外,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确诊病例也仍有所增加。在欧洲,病毒已蔓延至35个国家,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瑞士、挪威、奥地利、荷兰确诊病例都在增加,法国首次出现两例死亡病例。在中东,继伊朗之后,科威特、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10多个国家出现确诊病例。此外,南北美洲和非洲多国病毒也在蔓延。

那么,科学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发展?科学“武装”什么时候应该发挥作用?应对突发疫情,科研应该如何做?两位国际科学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对此作了解读。

《中国科学报》:全世界都在屏息以待,WHO何时将新冠病毒疫情界定为大流行病。对此,你如何看?

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药物搜索中心主任刘文设:这个病毒肯定会迅速蔓延到全球,最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幸免。现在韩国应该还只是在暴发的前期,已经完全失控。意大利有整个欧盟作为支撑,反倒不会特别严重。但可以预见的是,整个欧洲应该会全部沦陷。我比较担心的其实是伊朗会被冲击得比较厉害。伊朗的医疗条件比较差,相对比较封闭,又在整个欧美制裁当中。

在美国肯定会传开,但估计不会有中国那么严重。美国可能的爆发地是是相对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比如纽约、西雅图。这两天华盛顿州报出来6例死亡,这对于普通老百姓的震撼度应该是很大的。我估计这周到不了星期五,大家都会警觉起来,开始去防止新冠。

尼帕病毒发现者、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Lam Sai Kit:全球上一次宣布大流行病是在2009年,起因是H1N1甲型禽流感。尽管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暴发也导致严重损失,死亡率也很高,但均未让WHO拉响大流行病的警报。现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都受到影响。问题不是是否会宣布大流行病,而是什么时候会宣布。

无论WHO是否宣布COVID-19为大流行,重要的是我们要为此需做好准备。我们应该在仍然有机会这样做的时候武装自己。自1999年尼帕病毒暴发以来,马来西亚卫生部已采取措施,以更好地保护民众免受传染病的威胁。马来西亚有足够的经验应对流行病,尤其是在卫生部门,但我们仍必须评估我们所拥有的,并确保有足够的必需品供应,包括食物。

《中国科学报》:有报道称,当前新冠病毒病类似非常严重的流感。你怎么看待新冠病毒传播性增强和毒性减弱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