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招聘“遭遇”就业“倒春寒”(2)
同样表示“影响不大”的还有四川大学。潘霜柏表示,“双一流”高校,以及原“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由于相当一部分本科生选择考研,实际参与就业的本科生并不多。“今年我校学生深造率预计应该在50%左右,而国内一些重点的理工科院校,这一数字可以达到七成甚至更高。”至于研究生群体,其就业目标本身的定位较高,一般都集中在大型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机构等,这些单位今年的用人需求同样波动不大。
“招聘模式的改变只是影响其就业的因素之一,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状况以及企业状况。”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长期研究就业问题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表示,至少从短期来看,受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必然大大增加,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小微企业。
2月中旬,国内求职网站BOSS直聘发布了《2020年春节后十天人才趋势观察》。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后十天,国内就业市场新增招聘需求较2019年同期减少了一半。其中,百人以下的小微企业新增人才需求锐减61%,规模占整体需求的44%。在毕业生求职方面,春节后的应届生新增岗位规模同比降幅49%,与之相比,百人以下小微企业的应届生需求同比降幅达到60%。
反观大中型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疫情期间的用人情况却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甚至有“逆市上扬”的趋势。比如,不久前,字节跳动宣布正式启动2020年春季招聘,为大学生开放超过6000个全职及实习生就业岗位。几乎与此同时,在杭州市举办的高层次人才云聘会上,杭州的阿里巴巴、网易、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千余家单位网上设展招聘,推出的岗位超过2万个。
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生存状态的不同,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状况的分层,与小微企业有更多“交集”的普通地方高校,在就业中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
在信阳师范学院提供的一份工作报告中,记者看到每年3月份该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般能达到20%~45%,但截至目前,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还不到5%。不久前信阳师范学院举办的双选会上,共有200多家企业提供岗位1651个,这与往年近500家单位携近万个就业岗位来参会的情况相比,不容乐观。
同样在河南,郑州商学院的情况要好一些。据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泥川介绍,由于高校与很多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供需关系,因此“毕业生的需求量虽然也在减少,但还不至于出现‘腰斩’的情况”。
不过,泥川也有自己忧心的事情。“在衡量学生的就业质量时,除了职位数量外,还要考虑学生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他表示,很多学生并不适应目前的网络招聘模式,这种方式是否便于用人单位选择合适的人才也没有定论。“如果以前500个职位能匹配200个学生,今年同样的职位数是否还能匹配同样数量的学生?”在这方面泥川“隐隐有些担心”。
对此,李长安表示,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同,这一现象其实由来已久。只不过,此次疫情放大了此前的差异,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马太效应”的出现。“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高校的具体情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他说。
被动加速的“网络革命”
网络招聘效果如何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在受访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疫情将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高校就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潘霜柏坦言,“互联网+就业”的新型机制将借助此次疫情在高校落地,未来也将日趋成熟,并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目前高校的就业格局。
然而,在现阶段,高校在相关的软硬件建设方面,依然存在应对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