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招聘“遭遇”就业“倒春寒”(4)
“相较于‘统一平台’的概念,‘24365’招聘服务更多地将社会招聘平台和资源进行整合。”张敏说,通过整合降低学生搜寻就业信息的难度,该活动的推出是非常及时的。
在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呼吁建立统一就业平台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不只发自用人单位,也包括高校以及相关研究者。
李长安直言,在面对网络就业压力时,各学校表现出来的应对程度不尽相同。“据我了解,有些高校比较适应,但也不乏某些高校出现不适应,乃至于不重视的现象。”他表示,为应对这种高校间的不均衡,最好的方式便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搭建统一的平台。“不管你来自什么学校,只要是在校大学生,都可以到统一平台上进行简历投递和面试。”
对此,张敏提醒要注意信息的梳理和筛选问题。他表示,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平台建设的进度,但在此过程中,她更希望资源能够进行更加精准的整合。“希望能够推送一些经过筛选的就业信息,分门别类地推送给不同的就业群体。推送要精准且有针对性,而不是一股脑的信息轰炸,否则面对海量信息,学生也会茫然失措,甚至有懈怠感。”
“首先是分层次。”张敏说,即根据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历,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把高职技术人员的招聘信息推送给研究生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只能加剧信息的不对称。”其次是分行业,将工科、文科、师范类等不同方向的信息进行整合,进行精准推送。
依然待解的“人的问题”
疫情期间,王建鹏的主要工作是学生就业指导。他发现,虽然外部环境由于疫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学生咨询的问题和往年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别。
“面对疫情,学生存在一定的焦虑感,但除此之外,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依然是就业信息如何获得、求职面试技巧有哪些,以及怎么准备材料等常规性问题。”他说,对学生而言,就业的核心依然只是“找一个好工作”。
王建鹏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泥川也和同事一起针对学生在网络面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指导意见和小技巧,并通过各种形式发送给学生。
“在网络招聘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回归初心。”泥川表示,无论是否采取网络手段,高校就业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容易使高校陷入过分追求就业形式,进而盲目追求“网络化”“形式化”的误区。“事实上,即使是采取线下一对一推荐的方式,只要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因此张敏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工作职位,而是如何解决“人的问题”。
“毕竟我们做的是一份关于人的工作。”她说,高校的就业工作存在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老难题”,那就是某些毕业生的缓就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这种现象几乎每年都会在高校出现,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扭转这类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当前高校就业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就业中,部分学生对工作职位抱有过高甚至不甚合理的就业期望,或在对考研思考不清楚的情况下出现一窝蜂地报考现象,都会大大影响学生就业。”张敏说,尤其不久前,国家再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在客观上却使今年考研失败的学生,更执着于“二战”或“三战”考研。很多时候,这种执着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