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之后 研究生评价当如何
破“五唯”之后 研究生评价当如何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开学季”的高校按下了暂停键。面临毕业,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2016级博士生张国玉有些着急:“自己的毕业答辩怎么办?”“后续的博士后之路会不会因此耽搁?”
张国玉不是孤单的。和他一同犯愁的,还有一个更广大的研究生群体。“疫情搅得实验计划都乱了,所有事都至少延后半年。”“博士生还要补数据,不然没法毕业,时间上耗不起。”……近日,在科学网的一个热帖中,网友们纷纷吐槽“伤不起”。
实验的产出是论文。然而,论文这道硬杠杠,却在不久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育部联手科技部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
与之呼应的是,近日清华大学召开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协调推进会,推进去年7月审议通过的《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明确将学位论文及攻读学位期间的创新成果作为学位审议的主要依据,不数论文。
这也为毕业季必须回答的这一问题——破“五唯”之后,该如何考核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拉开了讨论的序幕。
被疫情集体推迟的学术工作
相比很多毕业生,张国玉又是幸运的。
就在2月底,他意外收到学校的好消息,允许视频答辩。由于前期已准备就绪, 2月25日,张国玉率先进行了2.5小时的线上答辩,在线旁听这场答辩的有70余名师生。
而另一头,张国玉的导师、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邹建平表示:“全程都很紧张。”因为“5位评委,如有一人中途出现设备故障,没有录像的画面,答辩就是不合规的,须重新举行”。好在,答辩最后顺利完成了。
就在张国玉答辩的同时,不少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还耽搁在“路上”,如外审专家只接收纸质版、不接收电子版,论文的数据出问题须重新回到实验室核查,所在专业没有条件开展视频答辩等。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使得毕业标准有丝毫的妥协。
调整的是考核方式和资助政策。最近一段时间,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调整毕业考核方式,开启线上论文答辩模式。为减轻延期毕业的压力,不少高校还出台了优秀博士生延期资助等通知,并规定未就业学生户口、档案可在学校保留2年。
毕业生之外,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的日常学术工作也受到疫情的冲击。
最让邹建平挂心的是硕士一年级学生。“他们刚上完一年的课,看文献、思考问题的能力尚且不足”。他交代硕士一年级学生,“凡是家里有网络的,把网络充分利用起来,有问题随时与我沟通;凡是家里没有网络的,可以自行安排或者好好休息,等返校后再利用暑假时间‘补课’。”
对于硕士二年级、三年级学生的担忧,又是另一番光景。“他们忙于做实验,没时间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正好可以利用这段空档时间,查找文献、思考问题。如果主动性不足,这段‘难得’的时间就会被白白浪费掉。”邹建平说。
在读博士生的问题有点复杂,但邹建平认为,“要比硕士生的影响小一些”。博士生有查找文献、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论文与毕业挂钩,有着内生的主动性,所以这一阶段的博士生普遍是“比较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