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之后 研究生评价当如何(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18 00:09:14
浏览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看来,破“五唯”,意味着除了控制发表SCI论文这条途径之外,首先要承认“成果的多元化”。譬如,基础学科的学生应侧重考察其知识的创新性,SCI论文可作为标志性成果进行考核,而对于工科生而言则应注重其技术的创新性,专利可视为“创新成果”。

“只要是标志性成果(质量、贡献、影响)都可以作为代表作。”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在此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他指出,当前的科研领域至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国防军工科研、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多个大类。从成果呈现形态看,主要有论文、著作、专利、报告等。大体而言,理科主要看论文,文科主要看著作、论文,工科主要看专利以及对产业界的实际效果。

但在操作层面上,眼下可能会遇到现实难题。以专利为例,我国高校专利注水现象严重,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不久前发文整治乱象,鼓励发明人承担专利费用,停止资助、授权奖励,加大对转化的事后奖励。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专利申请、认定,不再像从前那样随意。而且,发明专利的申请周期较长,通常要两三年,还存在一定的失败率。所以,绝大多数工科生,还是更倾向于发表论文。”邹建平说。

应把学位论文创新性提上日程

“破‘五唯’、取消在读期间必须发表论文这一指标后,一项要紧事就是把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提上日程。”周光礼认为,这有利于研究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位论文本身,通过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来评价学生的创新性。

有一年,他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招聘人才。一场座谈会上,来了30多名在该校毕业的博士,大多是国内的留学生。“他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国内毕业的论文要求太高了,我们都不符合。”这句话让周光礼记忆犹新。

“他们的意思是,国内读博期间要发多篇论文,而在国外读博只要把学位论文做好,就能毕业。由于在读期间没有发表过论文,回国内高校应聘缺少竞争力,这群博士索性就留在了国外。”周光礼解释道。

事实上,北美一些顶尖大学并不要求博士毕业一定要发表论文,但却对学位论文有着极高的要求。而我国则恰好相反。“博士的学位论文比较水,学位论文甚至还没有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水平高。”周光礼说。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博士生论文答辩时,最害怕的是被答辩评委“不合时宜”地问道——这篇论文的创新性在哪里?这一问题能把绝大多数博士生问倒,“要么创新性不足,要么认为创新性特别多”。

曾有学生写了篇30万字的毕业论文,导师认为创新性不足,建议他把论文压缩到15万字。导师后来又找了一名国外学者点拨他。国外学者看了论文之后,和这位导师提了相同的问题——你的创新点在哪里?学生说,我有10大创新。一篇博士论文有10大创新,可把国外学者“吓坏”了。最后这位导师只能幽默地答道,如果我不让他把30万字压缩到15万字,他将会有20大创新。

对于重视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喻海良也表示赞同。“评审时,要把实质性的创新点写明白,而不是说自己做了哪些工作。真正的突破性创新,其实有一点就足以让博士生毕业,不需要文件性地规定三四条。”

同行评价须重视细节

创新成果究竟谁说了算?其实,很多人心中已有答案——同行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