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权下放20年,本科专业需要更多“原生林”(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15 18:12:02
浏览

“从性质上说,我国高校主体是公立高校,其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校办学自主权发挥不够。”饶燕婷表示,长期形成的惯性和依赖性,导致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接轨不够紧密,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准确把握。

据她了解,下放专业设置自主权一直是政府层面在考虑的事情。“有人说政府不舍得放权,其实并非如此。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下放后如何有效监管,至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机制。”

事实上,在政府进行一定的放权后,高校中的确出现过类似于“一窝蜂”设置专业的情况。比如,根据教育部2015年的数据,该年度有61所高校均在一年内申报设立了7个以上的新专业。其中,黑龙江科技大学竟然在一年内新设立56个本科专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合肥学院等7所高校也都申请新增10个以上本科专业。

对此,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兴伟在受访时直言,与学科建设相比,专业设置有其自身特点——相较之下,学科建设更具有一定程度的“明星效应”,“某位学术‘大咖’的加盟有时就可以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但专业建设更侧重人才培养,因此也更强调专业队伍的建设。“课是一门门上的,不可能一位老师把所有课程都讲了。”换言之,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学校的软硬件整体水平。

除了考虑自身水平外,在设置专业时,高校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必要因素便是社会需求。但正如前文所说,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公办高校在这方面缺乏敏感性。

多年以前,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就曾直言高校在这方面“缺少一个闭环”。

“从某些角度说,高校人才培养类似于工厂生产产品,产品好用与否、用户反馈的优劣,必须与企业生死存亡紧密联系。”王树国表示,理想状态下,高校通过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将毕业生送入社会,社会对于毕业生的反馈,又为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从而形成相互影响的“闭环”。

受访时,王兴伟也表示,高校需要从筹划设置专业的第一天起,就实时注重就业、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进行必要调整。“专业不是设置了就万事大吉了,毕竟经济社会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高校专业设立与否,应该与此同步。”

然而,现实是高校很少能够根据社会反馈调整专业设置。换言之,这个“闭环”目前是开的。正如王树国所说,“在现行体制下,我们只求将产品‘卖’出去,至于我们的‘产品’是物尽其用还是成为摆设,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这种现象必须得到扭转”。

“人工林”与“原生林”

决定当前高校专业生态的重要条件,除了外部的社会及市场因素外,还包括高等教育内部的某些机制问题。

比如,虽然由审批制改为了备案制,但高校设置专业的最重要依据,依然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除少数目录外专业,高校的专业设置依然只能在目录中进行挑选。

“从管理的角度说,这种做法很规范,也有利于主管部门的管理。”杨颉表示,如果整体的学科专业体系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或者发展速度不快,这种方式是有其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