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县域就业“蓄水池”(一号文件连连看④)(2)
新年开工以来,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的贵州丰达轴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火热。公司总经理岑显礼介绍,今年接了不少来自美的、飞利浦、方太等品牌的单子,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5月份。
独山县有不少专门从事轴承产业的公司。“早在2011年,我们就成立了独山县人民政府驻华东招商局,专门负责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安徽、福建的招商工作。通过摸底统计,我们发现当时在浙江慈溪就业的独山县人,近八成从事轴承行业。”独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后来,县政府结合老乡们的返乡需求,投资5亿元打造了占地面积320亩、配有约500套职工宿舍的轴承产业园,吸引了包括岑显礼在内的一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现在,产业园已入驻27家轴承企业,拥有各类轴承生产设备1200余套,可完成从原料到轴承产品约50道工序的生产加工,年产量达10亿套,产值约10亿元。
“有产业才有就业岗位,有岗位才能带动人口集聚。”赛迪顾问副总裁马承恩长期从事县域经济领域研究,他告诉记者,县城通常具备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资源禀赋条件好等优势,在培育特色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具备良好条件。尤其在发展“农头工尾”、商贸流通和特色文旅等产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扩大县域就业容量的关键在于发展产业,尤其是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马承恩说,“相较城市而言,推动县域产业发展的资源和条件有限,如果把有限的资源分散投入到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换来的结果可能是方方面面都不行。所以发展县域产业不能‘平均发力’,而是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上‘集中发力’。具体如何优化?要‘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推动形成资源配置高效、产业链条互补、公共服务完善的‘县、镇、村’体系,进而扩大县域就业容量。”
越来越多高技术企业扎根县域,推动当地产业链延伸优化,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江西德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郑智刚前不久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招聘信息,岗位是内外贸销售员和机械制图师。2018年,郑智刚从杭州把这家企业迁回家乡江西德兴,不仅公司生意搞得红火,还带动了当地多家上下游配套设备工厂落地。“我希望让更多人不用离开家乡,就能找到好工作。”郑智刚说。
让县域引得来人、留得住人
——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放眼全国,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各有差异,人口结构有所不同,“就业盘”也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因地制宜,进一步拓展各地就业容量?专家建议,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做文章。
“比如对于农业比重较高的县域,可以深挖行业,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还可以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掘不同需求,为青年人才、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吴帅说,也可以通过设立“零工驿站”“就业服务站”等,建立健全季节性、临时性用工信息归集机制,进一步拓展就业面,推动实现多点位就业、多渠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