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激荡、加速 中科院研究所分类改革纪实(3)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4-19 09:34:03
浏览

无数次调研、讨论,经过周密筹备,由高能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所和高校组建的“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于2014年1月22日挂牌成立了。

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以研究物质深层次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为根本目标,聚焦中微子物理、新强子物理和高能量前沿物理三个研究方向,旨在建设国际知名的中微子研究和陶—粲能区物理研究两大基地,力争取得国际领先的重大研究成果。

在组织层面,他们凝练出了40个字:“汇聚人才、培养队伍;选拔英才、吸引外援;整合资源、长远部署;协同攻关、优势互补;立意高远、力争一流。”这些字的背后,对应着一道道细之又细的机制与规则。

使 命

“过去30年,我们以BEPC为起点,取得了进步。未来30年,如何实现中国高能物理从‘追赶’到‘领跑’的转变?”这个核心问题一直萦绕在王贻芳的心头。万千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王贻芳感到,至少应该在部分领域需要发起一批标志性的科学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

2012年9月,在由中国高能物理分会主任赵光达院士主持的高能物理战略研讨会上,通过对国际高能量前沿各种可能项目的分析和研讨,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并考虑其后续升级为质子对撞机的设想被提了出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也被视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后的下一代中国高能加速器。

同年11月,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ICFA)在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举办“Higgs Factory 2012”国际研讨会,来自中科院高能所的科学家首次提出在中国建“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想,立刻震惊了学术界。

这一想法缘于2012年7月欧洲核子中心(CERN)发现的希格斯粒子。国际高能物理界普遍认为对希格斯粒子的深入研究极为重要和迫切,是探索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最好窗口。这对于基础物理学来说是一个关键,也为我国高能物理发展提供了一个赶超、领先的绝佳机遇。

中国科学家意识到,要抢占先机建造下一代高能加速器,卓越中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虽然建设过程并不平坦。

最初的那些日子,和王贻芳等人一样,边做“拓荒者”边做科研的苑长征时常要加班处理卓越中心的各种杂事。回忆起那段日子,苑长征感到,虽然忙,但是顺心:“尽管卓越中心的建设不是那么容易,但好在基本没有人心存抱怨和不满。”

之所以如此,主要得益于粒子物理学的“大科学”性质——想有所发展,就必须合作共赢。

21世纪初,随着我国各类人才计划的不断推出,为一大批海外科学家提供了报效祖国的契机。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回国前就已经是国际合作项目的领导者,回国后,他们也成了国内这一领域最有领导力、最熟悉先进管理理念的人。

正如16年的海外求学和工作经历让王贻芳通晓国际合作和科研管理一样,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中微子平台学术带头人曹俊、杨长根、刘江来,新强子平台学术带头人沈肖雁(兼任中心副主任)、苑长征、高原宁(兼任中心副主任),高能量平台学术带头人娄辛丑、金山、赵政国等人,无一不是如此。

当历史把科研创新的重任交给这批人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将国外最先进、最开放的科学管理理念引了进来。

参照粒子物理实验国际合作组的管理模式,结合中国粒子物理和科研管理的特征,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每年召开一到两次全体大会,通报中心进展;召开两次以上由各平台负责人和各参与单位团队负责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会议,以便协商中心事务,制定执行计划。

从制度设计到国际合作,从项目合作到人才引进,五年来,这张答卷越来越充实。而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更是让整个中心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人 才

人才建设是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正因如此,中心非常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