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激荡、加速 中科院研究所分类改革纪实(5)
类似举措带来了人才队伍蓬勃兴旺。卓越中心“万人计划”新增4人,“外专千人”新增1人,“杰出青年”新增3人,“青年千人”新增15人,“优青”“百人”等新增11人。王贻芳当选中科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成立之初,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仅有不到100人,到2018年底已增加到430人,人才队伍趋于稳定。
期 待
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建立了资源共享数据库,各单位的科研基地、公共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应优先为中心研究成员开展协同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开放使用,有效整合各参与单位的物力资源,促进资源、研究进展和成果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
高能物理研究竞争激烈,资金投入量大,必须将有限的资源聚焦投入到最有可能实现突破的领域。五年来,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的三大平台——高能量、中微子和新强子平台不断传出好消息。
就在2018年11月14日,CEPC工作组发布了《概念设计报告》,这是工作组用时6年完成的报告。自2015年开始,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还组织了关键技术预研,计划在“十四五”开始建设,2030年前竣工。
今年1月15日,欧洲核子中心宣布了他们的未来计划: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其未来的升级版——质子-质子对撞机,2040年建成。这从另一个方面表明CEPC计划的科学目标得到大家认可,实施路径正确并具有前瞻性。
当前,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的人力物力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平台上。“一是我们在这个方面根基浅,二是我们跟国际的差距大。”王贻芳说。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超环面仪器实验(ATLAS)和CMS的物理研究和探测器升级是高能量平台的另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这是一个与欧洲核子中心紧密合作的研究方向,这几年通过各种青年人才计划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回国参加卓越中心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家在ATLAS和CMS实验的希格斯粒子性质测量研究和新物理寻找研究中取得一大批重要物理成果。金山介绍,尤其是2018年,ATLAS和CMS实验继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后又同时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粒子与顶夸克和底夸克的耦合,这些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18年物理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家在其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随着国家投入的增大,中国科学家在LHC几个实验中不仅重要物理成果的贡献越来越多,而且在涉及一些核心技术的探测器升级中的贡献也显著提高。”赵政国说。
这五年,中微子平台也没闲着。中微子平台的学科带头人曹俊,大部分时间奔波在大亚湾、江门和北京之间。
2016年2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获得了全球当时最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能谱,发现跟理论模型有两处差异。在随后三年中,关于反应堆中微子能谱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国际热点。
同年,上海交通大学领导的锦屏暗物质实验(PandaX-II)项目,也得到世界最高灵敏度结果。
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仍在提升测量精度时,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的支持下,来自17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77个高校与科研院所、600多位科研人员,正在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建设一个由直径35米的有机玻璃球构成的巨大探测器。在2020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完成使命后,这个名为“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新的大科学装置将接过中国中微子研究的接力棒,成为中微子平台新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