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青春献给塞罕坝 他是百万亩林海的守护者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6 22:09:39
浏览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35年青春献给塞罕坝 他是百万亩林海的守护者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从亮兵台眺望塞罕坝机械林场。袁秀月 摄

从亮兵台眺望塞罕坝机械林场。袁秀月 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6日电(袁秀月)从北京一路向北,驱车四百多公里,就到了塞罕坝。

  这里是河北山地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处,它的名字“塞罕坝”也是蒙语和汉语的结合,意为“美丽的高岭”。

  从高岭的高处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万亩林海,茂密繁盛。它源于1962年,也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张向忠奋斗35年的地方。

张向忠在工作。袁秀月 摄

张向忠在工作。袁秀月 摄

  初到塞罕坝:这哪里像一个国有单位啊!

  只不过,在1984年,张向忠大学毕业刚被分配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时,他看到的并不是今天这副情景。破旧的瓦房、简陋的办公室、连农村都不如的宿舍。他的心里哇凉哇凉:“这哪里像一个国有单位啊!”

  殊不知,那时的塞罕坝已经是一代造林人艰苦创业后取得的成果。

  历史上,塞罕坝丝毫不负“美丽”之名,水草丰美、森林茂密,被誉为“千里松林”。清朝时,康熙帝还在这里设置“木兰围场”,时人称赞“木兰草最肥,饲马不用豆”。

  然而,随着清朝国力衰退,塞罕坝被开围放垦,之后又遭遇了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加上连年山火,树木被砍伐,森林逐渐消退。美丽的高岭变成荒凉的沙丘。有人形容“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

  北京也深受黄沙之困,往北直线距离180公里,就是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它的海拔达1400米左右,而北京只有40多米。有人形象地说,如果这块沙源挡不住,就如同“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

  1962年,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被赋予了重任,建设机械林场,阻挡风沙。

第一代务林人住过的马架子。袁秀月 摄

第一代务林人住过的马架子。袁秀月 摄

  塞罕坝土层薄、气温低、无霜期短

  然而,在荒地造林何其困难。这个过程曾被外界形容为“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因为塞罕坝属于特殊地形区,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1.4℃。无霜期短,建场初期不到50天。而且土层薄,薄的地方不到十公分,厚的也只有20到30公分左右。年均降雨量不到500毫米。”张向忠说,在这样的条件下能造成百万亩林海,实属不易。

  张向忠的岳父就是第一代造林人,他常说:“你们现在条件比我们好多了。”那时,林场职工的生活条件很差,很多人要住地窖子和马架子。林场粮食匮乏,为了解决职工家属的吃饭问题,很多人都要边种树边种地,边生产边生活。

  冬天气温达零下40多℃,经常风雪肆虐。一位老职工曾描述:“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烤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