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政策推进有序,红利释放可期(3)
光明智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并就2019年就业工作做出了部署与安排。这将给就业带来哪些新机遇和新红利?
解廷民: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当前,就业政策全面发力,党和政府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决心十分坚定。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新增劳动力提供更加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将会强化创新和完善调控职能,注重发挥就业政策的宏观调节作用。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既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也是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之举。
良好的就业环境将得以营建。包括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力度、对企业给予社保补贴、贷款贴息和定额税费减免等措施,以及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劳动者素质,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国家会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加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岳昌君:各地各级政府要利用好就业优先的政策工具,增强就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结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共同发挥作用。对于高校毕业生群体,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让高校毕业生可以在城市之间、地区之间更加自由地流动。各级政府应健全市场机制、畅通流动渠道、完善服务体系。目前,有些省份、城市限定高校毕业生属地就业的比例,限制毕业生流出,而有些地方利用户口等制度设计限制人才流入。这些地方性的就业政策都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
要关注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有效衔接。高校毕业生所学的知识、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常常不一致,实习和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政府应该提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支持毕业生实习,高校应该调整教学时间安排,保证学生有足够长的暑期可以用来实习,从而提高学生实习的效率和质量。普通培训属于通用型人力资本,政府应该给予更大的支持,特别是对于毕业一年内未能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培训力度要加大。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地、及时地调整。近期,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在专业调整方面开始发挥积极的政策引导作用。
公共就业服务 以智能匹配提升有效性
光明智库:对于高校来说,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外,非大学生群体就业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岳昌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不就业、缓就业”的新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的增加,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保留工资显著上升,导致“有业不就”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没有改变,求职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是为了考研、考博,深造之后再作打算。为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除了进行就业服务和指导以外,还要帮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新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