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别 师 魂——信阳乡村教师群英谱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夏青云
大别山,英雄山。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优秀的大别山儿女前赴后继,埋骨青山,用生命托起新中国的太阳。
英雄的血脉代代相传,信仰的力量赓续不断。被鲜血染红的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大地上,如今依然英模辈出、群星灿烂。既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也有默默无闻的凡人奉献。
在信阳乡村,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捧着一颗真心,年复一年,与青山为伴,在笔墨芬芳中耗尽青丝。一批又一批山里的孩子带着祖祖辈辈脱贫的希望,走出了大山,他们却执着坚守,尘满面,鬓如霜,心不改。他们奠定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石,铸造了巍巍耸立的“大别师魂”。
79岁,朱天珍执守杏坛一甲子
由于学校撤并,79岁的朱天珍不得不离开她深爱的三尺讲台。2019年6月19日,是她的最后一堂课。“盼望能给她一个肯定”的浉河区吴家店镇太阳坡村的乡亲打电话给当地的媒体,朱天珍执守杏坛60年的事迹才为外人所知。
当天,四五岁的孩童、不惑之年的男子、年近古稀的老人,他们从不同方向赶来,或坐或站,安静聆听。他们是几代人,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朱天珍的学生。
“同学们,下学期你们就要去东校区上学了,要听新老师的话,好好学习……”话里话外,皆不舍。
70岁的严祖祥当天也和自己的孙子、重孙站在了同一间教室。看着讲台上的儿时恩师,他十分激动:“我们全家28口人,20人是朱老师的学生。大家都舍不得她!”
在太阳坡村,像严祖祥一样,一家几代人同为朱天珍学生的,就有30多户。
朱天珍老人在批改作业 记者 时秀敏 摄
朱天珍是土生土长的太阳坡村人。60年前,19岁的她因为读过半年初中,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成为太阳坡村小的代课教师。
朱天珍刚参加工作时,还是国家经济贫乏的时代,纸和笔都很稀缺。为了练习读写,她跑到沙滩上,以沙地为纸、树枝为笔,一遍又一遍地练。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瘦弱的她经常背着孩子徒步走几里路到其他村的教师家探讨问题。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朱天珍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学生挨饿,“宁可自己不吃,也要给学生娃吃”。当地40岁到60岁上过学的人都说,自己吃过朱老师家的饭菜。
风雨一甲子。从代课教师,到民办教师、计划内教师、公办教师,再到退休后返聘,朱天珍扎根在太阳坡村小,从未离开。5年前,朱天珍的右眼因白内障失明,但她仍坚持为学生批改作业。2018年10月,朱天珍被确诊患上了罕见的“肺隐球菌病”。出院后,她第一时间回到学校。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快乐。”朱天珍说。深耕杏坛60年,朱天珍平凡如粒石。但在太阳坡村的乡亲眼里,她却配得上世间最好的荣誉……
58岁,李化勇为学生摆渡38年
李化勇的身份很多,除了是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教学点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和校长,他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船夫”。
教师和船夫,这本是两个毫无关联的职业,却在李化勇的身上共存了38年。
罗山县彭新镇公山村位于石山口水库上游,四面环山,水库多条支流贯穿而过,滋润着大片稻田,养育着库区百姓。水库伸出的“触角”把村子隔成了两部分。村子南边的孩子到水库对岸的教学点上学,如果绕水步行,就要多走1个多小时的田间小路,横渡水库是最快捷的方式。
李化勇划船去学校上课。记者 高晶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