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别 师 魂——信阳乡村教师群英谱(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0 09:24:04
浏览

李化勇的家在石山口水库边,与学校隔河相望。为了节省时间,从李化勇的民办教师父亲开始,他们就划着小木船去学校。李化勇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也接过了他的船桨。

最开始,李化勇用村里给他买的大铁船接送40多个附近的学生。铁船没能坚持一年,李化勇又换成木船,常检查常修理,不用时涂上油放好。

每次摆渡时,李化勇都是先把船牢牢地固定在岸边,把孩子一个个抱上船,等孩子都上船后,他再跳上船,摇着桨,将船掉头,远离渡口……上午、下午,上学、放学,一天四趟,38年,每逢汛期,这样的场景,每天都要在石山口水库重复上演。

几十年积劳成疾,失眠顽症一直折磨着李化勇。一天深夜,他失眠、烦躁,迷迷糊糊起床了,却撞到墙上,又摔倒在地上,头和膝盖鲜血直流。第二天,李化勇头部缠着纱布,一瘸一拐地来到学校,20多个孩子一齐围上来,关心地问:“老师,疼不疼?”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紧张的小脸,他心里暖暖的。

2016年秋季开学前,还在住院的李化勇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出了院。不少人劝他好好休养一段,妻子却最理解他:“孩子们就是他治病的良药。”

38年,小船划破了8艘,乘坐过李化勇小船的孩子们也一个个离开学校,离开家乡,走向了梦想的天地。

35岁,洪昆锋坚守深山17年

黑河小学,是商城县最为偏远的一个教学点。这里与安徽省金寨县交界,距离县城70多公里,到集镇也要走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除了山还是山。村里大部分人家都陆续搬走了,留下的几十户人家多是贫困家庭。

别人从山里往山外走,2002年,18岁的洪昆锋中师毕业,却选择从山外回到了黑河,在他儿时的母校当上了一名“孩子王”。

洪.png

课堂上的洪昆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山里的孩子要就近上学,要接受义务教育,因为只有教育,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怀着这样的初心,洪昆锋一干就是17年。

17年来,同事们调离的调离,退休的退休。只有洪昆锋,一年又一年,选择了留下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群孩子,年复一年构成他生命的全部。

在孩子们的眼里,洪昆锋就是万能的“超级老师”。谁缺笔少本了,他就拿出工资悄悄买来;谁生病了,他就骑着摩托车带去诊所;遇到下大雨河水暴涨,他就背着孩子们过河。到了寒冷的冬天,孩子们早晨5点多就要起床,走几公里崎岖的山路,洪昆锋就早早来到学校,给他们生火取暖……

一人撑起一所学校,洪昆锋遇到有事也没法请假,即使有病也要扛着。有一次,未满3岁的儿子突发疾病,妻子独自一人带去武汉就医,期间孩子病情加重,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我走了孩子们就没人管了!”看着妻子发来的儿子鼻孔插着氧气管的照片,七尺男儿落下了眼泪。但他还是拿起课本,走进了教室……

早些年,妻子在县城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多次劝洪昆锋调离未果,2014年,妻子辞掉工作,成为黑河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和丈夫一起坚守深山。

如今,黑河小学只有17个学生。妻子带学前班和一年级,洪昆锋带二三年级,夫妻俩全身心地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洪昆锋说:“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我都会留在这里!”

大山无言,岁月有声。朱天珍、李化勇、洪昆锋,他们出生在不同的时代,却坚守着共同的初心。他们只是4万多名信阳乡村教师的普通代表,在他们的身后,还有“全国最美教师”李芳、“河南最美教师”程东、国家万人计划教育名师代表臧传发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以赤胆心,走平凡路,用芳华浸润山娃、将忠诚留在山村、以仁爱倾注世人、把光辉洒向党旗,虽淡泊名利,却一生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