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久生事迹 弘扬大别山精神】农民工的好榜样——记中共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书记黄久生(上篇)(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31 17:24:05
浏览

3月10日,在疫情期间刚刚复工不久、已经竣工的郑州市一处主体工程工地上,潢川县双柳树镇李楼村村民李成国,正带着自己300多人的施工队进行水电施工。

“我和跟着我四处干活的工人都是潢川县人,在1999年以前都是种地的农民,除了种地对其他一窍不通。”李成国说,2000年,自己跟着黄久生来到郑州,进入工地干活。两年后,黄久生成立了农民工夜校培训班,帮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学习建筑工程中的钢筋、模板等专业施工技术,自己就是在那里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的。

昔日的潢川地少人多,交通闭塞,农民没有致富门路。1986年第一次回乡,穷怕了的黄久生就决定带村里人出来一起干建筑。当年,村里有40多名老乡积极响应。

李成国从2000年开始跟着黄久生在郑州工地干活。现在跟着李成国干的农民工也有四五百人,尽管他不再跟着黄久生干活,但其承包的工程和管理团队的组建、工地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等都是在黄久生指导下进行的。2004年,在一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当地总包老板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700多万元农民工工资。黄久生往洛阳跑了不知多少趟,当农民工工资拿到手的时候,已经是腊月廿六了,看着农民工拿到工资后,黄久生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我们这些在农民工夜校培训班学习过的人中,有不少后来自己也承包工程,发家致富。”李成国从内心感激黄久生,发自肺腑地说,“2012年我又回到了黄久生的团队,重新跟着黄久生一起干。”一大批像李成国一样的乡亲,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30多年来,黄久生成了家乡农民工的领路人。仅2019年,黄久生带领家乡1.5万余名农民工,挥汗在一个个建筑工地,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00多人,当年为家乡挣回劳务收入6亿多元。

黄久生为人和善,但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却极为苛刻。一次,绑钢筋的工友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定的距离做,每两根细钢筋间的距离都大了一点点。黄久生拿来尺子量,让工友心服口服地全部返工重做。一个工友打的水泥柱子有蜂窝面,但对工程质量影响不大,黄久生却让大伙砸掉重打。

“验收能过关,但咱良心过不了关!”黄久生告诉他的弟兄们,要想在城市里立住脚,有发展,只能靠“诚信”这两个字。在质量要求上,他带头干。自己干的活不规范,他同样会砸掉重新来,给手下的弟兄们起示范作用。黄久生的队伍,硬是靠这样的“不近人情”带出来的。

这是一份骄人的成绩单:

1997年,黄久生的建筑队参建的新郑卷烟厂主体工程,荣获1999年度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

1999年,黄久生带领工友参建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再次摘得鲁班奖桂冠;

2010年,河南获得了3个国家优质工程,黄久生的队伍承建的郑州光彩大厦就是其中之一,他本人还到人民大会堂领了奖……

不仅如此,黄久生的队伍承建的项目还接连获得70余项省、市优质工程奖。这支建筑队伍被业内誉为“河南建筑业的一只铁鸟”。

1998年,黄久生在向全镇700名孤寡老人送上年货后,鼓足勇气向双柳树镇党委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翌年,他又向组织递交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5年后,经过组织全面考察,黄久生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为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2004年,老区信阳实施“金桥工程”,全市第一个外建农民工党支部——“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支部”在郑州应运而生,56名流动党员从此在郑州有了“娘家”。

党支部书记黄久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带领大伙听党话、跟党走,拧成“一股绳”,创出新天地。